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过程。1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域和层次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现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经验的重要渠道以及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初,在中国有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近800个;从地域分布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如:上海、北京、山东、江苏、辽宁、浙江、广东等省市,基本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从合作对象国别和地区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国;从办学层次分布看,学历教育机构占大多数,同时非学历教育机构也拥有相当的数量,主要偏重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次之;其他的专业还有诸如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类(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艺术类(如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教育学类等。
总体上看,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是健康平稳的。现已形成一批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受欢迎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胆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坚持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努力引导中外合作办学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成为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短缺学科、急需人才的捷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引进外资水平已居世界第一,急需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紧缺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可以解决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短缺学科、急需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培养中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事业急需的各类人才;二是可以成建制地系统引进国外知名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计划、教材、教法,通过“解剖麻雀”,掌握外国教育和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为我所用,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赶超世界先进发达国家;三是让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不出国的留学”,以解决部分中国学生在国内接受国外教育,满足其出国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科技知识的需求,同时达到节约受教育成本的目的。
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的形势,创造教育对外开放更加宽松的环境,逐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既体现中国教育法规的要求,又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需要,中国教育部和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要求以及中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自2000年开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中国国务院于2003年3月1日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中国教育部正通过颁布配套的实施办法加以落实。
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今后,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将通过不断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全面推进中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