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对外合作与交流
中国政府网
 

    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2003年取得新进展:高层互访及交往得到了加强,增进了相互了解,与有关国家建立了稳定的高层次工作磋商机制;双边及多边合作与交流向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发展,“强强合作”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开拓和扩大。

 

    1.2003年2月,周济同志率中国大学校长团赴日本出席了第一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2003年9月24日至10月8日,周济部长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这是中国自1971年10月恢复在该组织合法席位之后的第一位教育部部长率团与会。会议前后,周济部长顺访了德国和法国,重点围绕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重点建设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知名大学问题,以及促进高校间的紧密联系、设立推动高水平和高层次领域科研合作的联合基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开展合作办学、加强语言教学等,分别与德、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达成广泛共识,签署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合作与交流协议。这次访问拓展了中国与西欧主要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渠道,开创了全面发展与西欧主要国家教育合作关系的新局面。

 

    2.经国务院批准,章新胜副部长以中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的名义6月赴美国、8月赴韩国,竞选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副主席职务,通过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克服重重困难,以93票的历史最高票数当选,从领导决策层面上阻止了台湾当局企图利用国际体育组织扩展其政治空间的政治图谋;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委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赵沁平副部长率团出席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年会,成功挫败台湾申办200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我顺利举办2008年奥运会扫清了政治障碍。

 

    3.围绕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知名大学以及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新签和续签了31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双边和多边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和执行计划(其中亚洲4个、欧洲20个、美洲和大洋洲7个)。

 

    4.继2002年突破性地与德国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之后,又与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教育发达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这些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的学历学位教育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公认,表明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教育质量及标准的认可,为中国扩大与教育发达国家高水平合作及学生交流,包括高校间课程学分互认创造了良好条件。与奥地利、葡萄牙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协议也已基本达成一致;与荷兰、爱尔兰、瑞典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协议正在加紧拟定之中;针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特点,积极推动与其地区性教育评估机构和专业认证机构开展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合作;开始筹备与东盟国家互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工作。

 

    5.在新一届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副总理级)和各合作分委会(部长级)的合作机制框架内,积极推动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认真总结和全面规划了中俄人文及教育领域的长期合作;继续实施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项目;积极派遣艺术类和军工类人才赴俄进修、学习;举办了首届中俄大学生艺术节。

 

    6.在双边、多边以及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框架中,开辟了一些新的项目,吸引了国外大批资金投入;为落实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扩大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加强对西部教育的援助,与联合国开发署、儿基会和亚洲开发银行开展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贫困地区教师项目;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工作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同时,与若干重要国家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定期磋商机制,如:中澳第一次和中新第三次副部级工作磋商会,中英远程教育合作协调小组,中德职教协调会议,中国教育部和日本文教省司局级工作磋商会议,中奥、中法教育合作磋商会议等。

 

    7.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组织中国高等学校首次赴尼泊尔、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举办中国教育展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11月下旬在法国巴黎举办了“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展”,这是教育部在法举办的一次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中国教育展览,国内共有70所知名高校、264人参加。这些在国外举行的展会活动均获得了圆满成功,对展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促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来华留学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