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关系
中国政府网
 

    2003年,在国际和西亚北非地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对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工作,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持续稳固发展。

 

    高层往来频繁,政治互信加深。虽然受地区形势动荡及中国爆发“非典”的影响,中国仍与西亚北非地区国家保持着较密切的往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和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李铁映、国务委员司马义先后往访。以色列总统,土耳其总理、副总理,苏丹议长、执政党总书记,巴勒斯坦、也门、伊朗外长,科威特外交国务大臣,摩洛哥国王特使,伊拉克临管会领导机构成员和伊临时政府贸易部长先后来访。在沙特、摩洛哥、土耳其、阿尔及利亚、苏丹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发生突发事件后,中国领导人迅速致电慰问,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他们的关心,收到较好效果。

 

    中国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了独特作用,显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伊拉克战争爆发前,胡锦涛主席、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与该西亚北非地区国家以及欧美国家领导人通电话时,阐述中方立场,并做各方工作,强调实现中东和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伊战后中方及时表态,并通过多种渠道向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主张伊拉克的统一、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应得到维护,伊应尽快自主行使主权,伊新政权应由伊人民来选择,并具有广泛代表性及奉行睦邻友好政策;联合国应在伊重建中发挥全面作用,国际社会应积极参与伊战后重建;各方在伊的合法权益也应得到充分尊重和维护。在安理会通过有关涉伊问题的决议中,中国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受到各方重视与好评。伊战后,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伊拉克重建捐助国会议,宣布向伊提供2500万美元人道主义援助,体现中方参与伊战后重建的积极姿态。

 

    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劝和促谈,广做各方工作。胡锦涛主席、江泽民主席等领导人在与外国领导人会见、会谈或通电话时,均阐述中方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李肇星外长与美、英、俄等国外长通电话,就以巴局势交换看法。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在“路线图”计划公布及陷入困境的时刻,两度往访埃及、沙特、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有关国家,阐述中方主张,积极做劝和、调解工作,受到各方重视。12月,中国中东问题特使还出席了《日内瓦倡议》国际会议,并与各方人士就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该地区国家继续在台湾、人权等问题上给予中国坚定支持,特别是在台湾企图“重返”联合国及世界卫生大会涉台提案等问题上均予中国宝贵支持。在反恐问题上,中国与该地区国家保持着磋商与协调,双方一致强调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挂钩,不赞成搞“文明冲突”,主张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文明对话和加强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关注发展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杜绝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非典”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对西亚北非国家的工作。在爆发“非典”疫情时期,中国积极做该地区国家工作,争取理解,收到良好效果。李肇星外长利用出席阿拉伯驻华使节委员会宴请及与地区国家有关官员通电话的机会,介绍中国“非典”防治情况和成效。该地区国家普遍对中国抗击“非典”斗争表示支持,这些国家领导人纷纷致电中国领导人,对中国抗击非典表示声援和支持。叙利亚、苏丹、土耳其、海湾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委员会等纷纷捐款助中国抗击“非典”。中国“非典”疫情缓解后,这些国家迅速解除对华限制措施。

 

    中国积极推动与西亚北非国家进一步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中国赞赏和支持阿盟提出的建立“中阿合作论坛”的倡议,并给予了积极回应。中方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早日启动“论坛”,将中阿政治、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向新的阶段。

 

    2003年,中国同西亚北非国家的双边贸易额继续增长。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中国同该地区国家贸易额达356.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