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监管综述
中国政府网
 

    2003年度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创出历史新高,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进一步显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一些品种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一、2003年度期货市场的交易情况

 

    2003年全国期货市场总交易量为2.80亿手,总交易金额为10.84万亿元。与2002年相比,2003年总成交量上涨了100.7%,总成交金额上涨了174.5%,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从交易品种情况来看,2003年期货市场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豆、天然胶和小麦三个品种上,它们的成交量为22331万手,占全年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79.8%;根据资金流向情况统计,天然胶、大豆和铜三个品种的总交易金额为9.1万亿元,占全年期货市场总交易金额的83.6%。从交易所成交情况来看,市场呈现多个品种同时活跃的局面,期货市场结构也逐步发生转变。在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和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上海期货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所占的份额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加14%和2%,达到56%和7%。与此同时,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合约交易金额在全年期货市场总交易金额的比例,从2002年的53%下降到37%。

 

    2003年度期货经纪公司共186家,3家特别处理,期货经纪公司营业部303家,其中开业281家。期货经营机构资产总额197亿元,净资产总额72.3亿元,客户保证金余额116.5亿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43%、6%和81%。期货公司利润总额1.4亿元,74%的公司盈利(以上经营数据是根据期货经营机构上报的未经审计的数据汇总,特此说明)。投资者(按交易所客户编码数统计)数量达34万余户,比2002年的19万余户增长了75%。

 

二、2003年度期货市场稳步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持续规范发展,在交易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出现多个品种同时活跃的新局面,市场功能进一步体现,在完善法规制度、推动新品种上市、期货公司监管制度建设、审核境外期货业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加强法规建设,法制环境进一步改善

 

    1、按照国务院关于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精神,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期货行政审批项目以及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认真进行了清理,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共12项,另有3项改由期货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废止不适应当前市场和监管情况的规范性文件11件。

 

    2、证监会配合最高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使期货市场的民事法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与最高法院联合召开实施座谈会,组织司法系统和业界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和宣传,并根据新的规则组织对有关的交易规则、法律合同文本进行修订。各期货交易所和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司法解释的宣传和培训。

 

    3、推动并参与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对《大宗商品电子化交易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修改工作。在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下,修订后的《规范》较为清晰地划分了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界限,删除了原《规范》中有可能被利用从事变相期货交易的内容,澄清了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混乱的认识。

 

    4、根据市场情况,协调和指导各期货交易所对交易规则及其细则,特别是风险管理办法适时进行修订,完善交易所规则体系,为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了制度和规则保障。

 

(二)加强协调和调研工作,积极推动新品种上市

 

    结合市场规范发展实际需要,坚持把开发并推动新品种上市作为工作重点。

 

    1、审核通过了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易。

 

    2、积极与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农业部等部门协调,增进有关部门对期货市场的理解与支持,酝酿建立期现货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工作机制。

 

    3、证监会与交易所对玉米、棉花、燃料油等品种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现货市场情况,掌握国家对现货市场的宏观政策,对拟推出的期货品种的可能性和风险控制问题全面进行论证。

 

    4、开展商品期权、石油期货、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基金指数期货研究,有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重大的进展。

 

(三)全面推行保证金封闭运行,加强期货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

 

    1、在期货公司全面推行保证金封闭管理工作。在交易所、结算银行积极配合下,实现了2/3公司做到封闭管理的目标,已有179家期货公司与结算银行签订了保证金封闭管理协议,165家期货公司由派出机构进行过平衡测算,达到推广模式的基本要求,做到了保证金封闭管理。推行保证金封闭管理,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公司规范运作打下了基础,在期货市场风险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进一步完善期货公司年检工作,增加了对营业部的年检,年检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提高。组织派出机构制定了年检工作规程。起草了《期货公司治理指引》,规范和完善期货公司办理变更注册资本和股权结构的程序和相关要求,相继出台了关于做好期货公司变更核准、备案工作和报告股东股权背景情况的通知,明确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处理原则。这些工作强化了对期货公司风险控制的要求,促进了公司的规范发展。

 

(四)健全高管人员诚信档案,推动期货市场诚信文化建设

 

    大力推行和倡导法制、规范、诚信的先进行业文化,是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建设工作。一是在期货行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诚信文化的宣传和培训活动。二是对高管人员的任职表现量化评估,运用信用管理手段丰富监管方法,逐步建立起对从业人员,特别是对高管人员的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建立全国联网的高管人员的电子诚信档案,通过建立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数据库,对有关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跟踪记录,为依据机构和高管人员的诚信表现实施分类监管创造条件。四是建立对失信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失信和违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对严重失信者实施了市场禁入。五是大力健全期货市场诚信文化的法制基础,制定了期货公司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明确了其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为诚信责任的法制化奠定了基础。六是试点推行市场化、社会化的信用管理和评价体系,探索将社会化的信用服务机构引入到期货业的新思路。

 

(五)大力推进境外期货监管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成了第二批共10家企业的境外期货业务资格申请材料的审核工作,完成对这些企业境外期货业务管理制度、岗位设置及人员安排的审核。完成了对第一批和第二批企业2003年度外汇风险敞口的审核。加强与境外期货监管机构、期货交易所和经营机构的交流和合作,邀请境外专家为市场和监管干部培训境外市场规则、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

 

(六)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1、组织业内专家学者开展了期货市场发展规划研究,并在认真总结期货市场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期货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报告。在世行资助下,期货公司财务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风险诊断工作。

 

    2、开展了期货品种上市审批体制改革和国有粮棉企业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的研究,组织修改了《国有粮棉企业期货套保业务管理制度指引》。开展了境外商品衍生品场外交易以及期货市场双向开放问题的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

 

    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流动性大为增强、风险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功能逐步发挥、期现结合程度明显增强。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期货市场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新兴加转轨的格局中,市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期货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