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政府网
 

    2003年10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共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座谈会,庆祝《中华道藏》编纂出版工作的完成。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的著名专家、学者、道教界人士、党政部门的领导共150余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傅铁山,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道藏》是道教经典总集,汇集了历代道教的重要经籍和文献,也有关于中国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科技发展的历史和民间风俗等,有着重要的价值。《道藏》编纂的历史悠久。现存明代《正统道藏》,是由道教第43代天师张宇初奉旨编纂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何按照现代古籍整理的规范,重新编修、整理《道藏》,是当代道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学术文化空前繁荣,道教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也日益受到海内外宗教界人士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党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宗教经典的整理和教义的阐扬得到了教内外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好的形势下,中国道教协会从1997年开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充一批原《道藏》未收的重要道经,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经典丛书。《中华道藏》编纂整理的宗旨是:在尊重道教固有经教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当代的研究成果,使之更适应现代文明的规范。其特点如下:(一)重新分类编目。《中华道藏》保持了原《道藏》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但对三洞四辅之外的经书,则根据不同的时代、道派源流及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书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法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等七大部类。这样,能使不同内容的典籍相对集中,有利于研究、查阅。(二)《中华道藏》按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现代图书的整理规则进行编修和整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点校,即对保存完整的藏书进行新式标点,并进行必要的文字校勘;二为合校和补校,即在点校的基础上,对残缺的经书以数种残卷相互校补,以合成完整的版本。在所收每种经书书名标题下,均由整理者添加简要说明,注明作者、卷数、所用底本及参校版本等事项。点校中,广泛吸收了现代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改正了原藏经中许多字句上的错误,帮助读者免除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困难,同时又强调了保存原版本的价值。(三)增补了新出的重要文献和旧藏遗漏的重要材料,补入经书约百余种。如《道德经》的“郭店楚简本”和“汉墓帛书本”,现代学者王明的《太平经合校》,以及敦煌道书等,都被收入《中华道藏》。(四)新编目录索引、引用书目录索、人名经名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中华道藏》的编纂,是继明代《道藏》之后,首次对道教经书进行系统规范的整理重修,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上和道教史上的大事,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据悉在《中华道藏》整理、编纂工作完成之后,道教界和学术界可望再度联手,继续编纂《中华续道藏》,通过挖掘、整理道教丰富的文化遗产,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要求,继续道教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道教文化体系,为提高道教教众的整体素质做出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刘延东代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对《中华道藏》的编辑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对道教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提出了几点希望:首先,希望道教界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其次,希望道教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成果。最后,希望道教界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