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各级侨办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年初召开的全国侨办主任会议精神,围绕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为侨服务这一主题,克服非典疫情的不利影响,开拓创新,扎实进取,各项工作全面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进一步扩大了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和交往
成功举办了“2003年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是国务院侨办举办的旨在从更高层面促进华侨华人社团的团结与联合的一次盛会。此次会议,共邀请86个国家和地区的270多位有影响力的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与会。与会代表就华侨华人社团改革与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许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国务委员唐家璇等领导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达到了“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促进合作、共谋发展”的目的。
“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密切与广大华侨华人的联系。一年来,各级侨办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接待华侨华人、港澳同胞24万余人次。其中,国务院侨办接待华侨华人来访团组190多个、近3000人次。“走出去”是各级侨办密切与华侨华人联系的重要手段。2003年,国务院侨办领导出访11批次,到访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陈玉杰就任国务院侨办主任以来首访北美和东南亚,宣慰侨胞,考察侨情,广泛听取侨界意见、建议,受到当地侨界的热烈欢迎。国务院侨办领导还结合出访,出席了“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莫斯科大会”、“加拿大洪门140周年庆祝活动”、“华人移居圭亚那150周年纪念活动”等,有力地支持了海外华社的工作。
地方侨办以亲情乡谊为纽带,广泛加强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同乡联谊活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云南等省区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台山宁阳会馆恳亲联谊大会”、“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第十三届浙江旅外乡贤聚会”、“2003年海外江苏之友活动”、“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世界湖北同乡联谊会”、“第三届世界云南同乡联谊大会”等大型联谊活动。
广大华侨华人开展了声势宏大的“反独促统”活动。召开了“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莫斯科大会”。陈水扁“公投制宪”等一系列“台独”言行出笼后,海外华侨华人友好社团纷纷以座谈会、发表声明和集会游行等形式,予以强烈谴责。在国际上造成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强大声势。传统社团和人士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进一步加深。亚洲留台校友联谊会首次来华访问。世界越棉寮华人团体联合会首次在中国内地举行代表大会。大批具有台湾背景的华侨华人企业家、专业人士和教育界人士来华访问,加强了与祖国的联系和合作。同时,在揭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和抵制“法轮功”对祖国的破坏活动中,广大华侨华人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侨务引资、引智工作不断深化
召开了“2003年全国侨办系统经济科技工作网络会”。该会主会场设在北京,另在全国29个省(区、市)设有46个分会场。会议针对非典疫情的影响,对2003年侨务经济科技工作进行了调整和部署。这是国务院侨办应对非典疫情,首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同时,还积极引导和支持各地侨办开展网上招商活动。
首次举办“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评选表彰活动。为褒扬侨资企业对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增进社会各界对侨资企业的认识和了解,推动侨资企业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国务院侨办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000-2002年度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评选表彰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唐家璇,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等分别会见了参加表彰大会的华商,并发表讲话。此次评选表彰活动鼓舞了在华投资的华侨华人、港澳企业家,坚定了他们继续在华投资的信心,并在海外华商中产生积极反响。
举办高新技术项目洽谈会,促进华侨华人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为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国务院侨办分别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来华)创业成果报告暨高新技术项目洽谈会”(湖北)、“吉林省第二届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恳谈及项目对接会”、“2003年中国济南创业与投资国际合作周”。继续组织“百名博士回国考察交流团”,近400名博士应邀回国考察、交流和创业。据不完全统计,上述活动共签约各类项目313个,总投资逾116亿元人民币,广泛涉及信息、汽车、光电子、生物医药、农业、环保、化工、新材料等领域。
在开展高层次智力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中国风险投资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国务院侨办首次组织“美国知名华人创投专家交流团”来华交流访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会见了访问团成员。专家们精心准备的政策性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深入听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回国(来华)创业的意见,推动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国务院侨办召开了“华侨华人回国(来华)创业成功人士座谈会”。40位华侨华人成功创业人士参加了座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国务委员唐家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并发表了讲话。
各地侨办在当地主办或协办各种招商引智活动中表现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侨办系统共接待华侨华人专业人士7000余人次。签订各类合同、协议1700余项,促成合同利用外资近19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1个。海外华侨华人捐赠20多亿元人民币。
三、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扎实推进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工作
深化“兴国利侨——牵手西部”活动。为发挥东盟华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国务院侨办与云南省政府共同主办了首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邀请了近300名东盟地区华商参会,签订了一批合作协议。同时,国务院侨办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第十一届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四届中国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组织了“海外华商西部行”和“侨资企业西部行”活动。
继续开展“送科技、送温暖、送希望”活动。加大了“三送”工作的力度,进一步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的发展,并健全了捐赠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国务院侨办在甘肃省积石山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以扶持海外侨胞生存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为侨服务工作的力度
切实扶持海外侨胞的生存发展。为帮助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华创业,国务院侨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创业政策咨询报告团”赴美国和日本,重点介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回国(来华)创业具体操作程序等,在侨胞中引起热烈反响。继续组派“中医团”、“厨师团”出访东南亚和南美,开展义诊和厨师培训活动,慰问侨胞,提高当地华人中医诊所和中餐馆的竞争力;组派“信访服务团”出访西欧等地,开展现场信访办公,为海外侨胞排忧解难。
深化为侨资企业服务工作。为及时了解非典疫情对侨资企业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做好为侨资企业的服务工作,国务院侨办开展了非典疫情对侨资企业影响的调查,形成了《当前非典疫情对侨务经济工作的影响的报告》,转送有关部门参阅。一年来,各级侨办受理了一批涉侨经济纠纷案件,一些重点案件得以圆满解决。同时,各级侨办积极推动侨商组织的发展,尝试以制度创新来维护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不断推进华文教育工作
在教材编写方面,国务院侨办完成了《幼儿汉语》、《中文》繁体字版教材的出版发行,《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地理常识》韩文版的出版发行及英文版的翻译工作,以及《网上学中文》网络版教材的编辑、上网。全年共向海外发行教材80余万册,并对教材印刷发行当地化进行了成功尝试。在师资培训方面,组派专家组赴东南亚、欧美和澳洲的9个国家,培训华文教师3800多人;在国内培训海外教师、校长184人;选派了100名教师赴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华校任教。组织了“中国寻根之旅——东南亚地区优秀华裔青少年访华团”、“中国寻根之旅——印尼华裔青少年中华舞蹈暨中华武术冬令营”、“毛里求斯华裔青年访华团”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他们学习中文的信心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国务院侨办还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了第五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活动。
各省市侨办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开展华文教育的新路子。如,云南省侨办培训华文教师1138人次,并积极探索面向华侨华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路子,成功举办了首期华裔青少年电脑培训班。福建省侨办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市侨办联合举办了福建省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海南省举办了第四届世界海南青少年文化科技冬令营活动等。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地方侨办共培训海外华文教师2300多人;吸引华裔青少年参加夏令营活动近千人。
国务院侨办所属院校发挥侨校特色,办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华侨大学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暨南大学《“211工程”“十五”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2003年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对外招收各类学生分别达到4191人和788人,是两校历史上对外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两校还增设了一批重点学科和博士、硕士点。暨南大学在泰国成立了暨南大学曼谷学院,成为中国高校在国外设立的第一个全日制本科学院。
六、侨务文化、外宣工作进一步加强
中国新闻社和中国侨网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2003年,中国新闻社发文字稿27000条、图片15000多张,专稿1300多篇,向海外供版6800多个。中国新闻图片网成为全国最大的图片数据库。《新闻周刊》、《视点》等报刊的发行量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为表现走在现代化中国最前沿的人和事,制作电视新闻周刊《流行中国》46期,在海外电视机构播出后得到海外媒体的广泛好评。中新网日发稿400-500条,全年开设专题100余个,每日页面浏览200多万人次。华声龙脉网更名为“中国侨网”后,进行了全面改版,进一步丰富了网站内容;召开了“2003互联网与侨务工作发展研讨会”,促进了侨界现有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
中国新闻社在长沙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世界上有华文媒体的国家和地区几乎均派出代表与会,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反响。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对外宣传,国务院侨办组织了“2003年海外华文作家访华团”来华参观采风。
弘扬中华文化,丰富侨胞的文化生活。国务院侨办组派文艺团组赴巴西、阿根廷、马拿马和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慰问演出,受到海外华社的欢迎。一年来,向海外158个使领馆和文化教育机构赠送挂历2万册、春联15万幅,贺卡1.2万封;向侨校、侨社赠送“华星书屋”15套,图书18000册;向40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社团赠送民族服装、石狮、腰鼓、舞龙、舞狮、国旗及音像制品等,受到海外华社和使领馆的欢迎和赞赏。
地方侨办侨务外宣工作日趋活跃。北京市侨办组织了近70人规模的海外和港澳台华文媒体知名人士采访报道、宣传非典后的北京。福建省侨办加强了福建乡音网站建设;与福建省电视台合作采拍《天涯海角福建人》系列片40集,反映海外福建乡亲在异国他乡创业的成就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在海内外产生积极反响。各地侨务部门主办的大量乡刊乡讯被海外侨胞亲切誉为“家书”,每年对外发行量达几百万份,它们以其鲜明的侨乡特色和浓郁乡情,受到海外乡亲的欢迎。
七、依法护侨,国内侨务工作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各级侨办进一步加强了侨务立法、政策研究和涉侨执法检查工作。国务院侨办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多次研讨、修改;与劳动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农垦企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政策上解决了华侨农(林)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问题;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注意保护海外侨胞捐赠财产的意见》,以维护捐赠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对《关于特殊坟墓处理问题的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基本平息了海外侨胞反映强烈的“清坟风波”。
为解决侨界困难群体的生活,国务院侨办组织召开了“全国归侨侨眷职工下岗再就业暨发展归侨侨眷非公有制经济经验交流会”,推动各地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就业和归侨侨眷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华侨农场归难侨职工生产、生活困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报国务院领导。各级侨办认真处理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权益,进一步争取和凝聚了侨心。
八、全力以赴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和特殊时期的侨务工作
为体现侨务部门在非常时期对海外侨胞的关爱、陈玉杰主任代表国务院侨办发表书面讲话,转达祖国亲人对海外侨胞的关心和慰问。国务院侨办向各省、区、市侨办下发了《关于做好防治非典涉侨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侨办把切实做好防治非典涉侨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还向全国归侨侨眷致公开信,褒扬在这场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侨界涌现的模范人物和事迹。中新社、中新网、华声龙脉网,也加大了对非典的宣传力度,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非典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纷纷通过网络、信件、电话等方式,向祖(籍)国亲人表达深切的关怀和祝福,并自发地在海外侨社开展募捐活动。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侨办系统接受华侨华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亿多元;一些华人科技专家积极建言献策,有的还加入祖国抗击非典的科研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共赴时艰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