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侨联及各级侨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结合侨联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对侨联工作的指示精神
党中央一贯重视侨联工作,始终关心和支持侨联事业的发展。2003年4月15日,中央书记处听取侨联工作汇报时强调指出,侨联的主体力量和工作对象是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侨联工作就是做“侨”字身份的群众工作,并要求各级侨联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把为侨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为此,各级侨联采取措施围绕大局,找准位置,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做到凝聚侨心、发挥侨力、集中侨智、维护侨益,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12月8日,中央书记处审定《中国侨联关于召开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请示》,充分肯定了侨联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对新时期开创侨联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中国侨联第六届六次全委会议,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各级侨联组织和广大侨联干部一定要认清面临的形势,牢牢把握这一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自觉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强调要明确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侨联工作;要履行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侨联干部队伍。通过不懈努力,使侨联组织真正成为“归侨侨眷之家”,使侨联干部真正成为“归侨侨眷之友”。为此,中国侨联先后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侨联负责人会议和中国侨联第六届六次全委会议,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中央对侨联工作的重要指示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侨联工作的开展。
二、积极投入抗非典型性肺炎斗争
2003年春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了非典疫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同全国人民一道同疫病灾害展开了一场艰苦的斗争。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兆国亲临中国侨联机关视察、看望干部职工,对侨联组织在抗击非典斗争采取的积极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侨联领导先后到北京市、广东省侨联检查指导工作,看望慰问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归侨侨眷医务工作者。各级侨联积极发挥人民团体的优势,以一封信、一个电话、一个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海外侨胞宣传党和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把祖国的关心传递给海外侨胞。在乡、镇、街道、里弄、机关、大专院校、校友会、家属大院中,到处可见基层侨联干部的身影,他们为归侨侨眷解忧,为抗击非典出力。在这场斗争中,广大归侨侨眷挺身而出,积极投身抗非典一线,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侨联名誉主席钟南山,北京302医院老军医、侨眷姜素椿教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为全国抗击非典斗争树立了一面旗帜。众多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以各种方式援助祖(籍)国抗击非典,献出了赤子情怀。如中国侨联常委、世纪金源集团投资公司董事局主席黄如论向北京市捐赠了1400万元人民币,中国侨联顾问、海外侨胞黄志源向北京市捐赠了1000万元的实物和现金等等。许多海外侨社、侨领纷纷来电,转达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亲切关怀和祝福,以及对中国新一代领导班子抗击非典的敬意和问候。
三、为经济建设服务做出不懈努力
一年来,侨联组织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充分调动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中国侨联同中央有关单位与江西省政府联合主办了“2003年中国‘五会’(南昌)经贸恳谈会”,规模大,影响广,效果好,其中由中国侨联和江西省侨联邀请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300多人参加,引进许多资金和项目,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侨联先后组织港澳顾问、委员到内蒙古考察,寻找合作项目:与地方侨联继续联合开展了命名科教兴国示范基地活动;鼓励和支持新侨回国服务,举办了新侨创业成果交流会;与北京市侨联联合组织海外优秀学者为国服务考察活动等。各级侨联积极为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继续组织开展了“侨心工程”。9月份,中国侨联首次召开侨界公益事业联谊交流会,来自海内外许多热心公益事业人士参加,会上表彰了一批为公益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激发了大家支持公益事业、推动“侨心工程”开展的积极性。一年来,仅中国侨联接受“侨心工程”捐赠款897.5万元,新建“侨心小学”37所,资助贫困学生728名,其中为定点扶贫县捐建了3所“侨心小学”,资助贫困学生326名。广东、福建、浙江、湖北、四川、山东等省侨联积极引导海外侨胞开展科技、经贸等的交流与合作,成果显著,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2003年中国侨联和各级侨联进一步开展了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线的一系列活动。中国侨联相继命名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河南博物院、黄埔军校旧址等1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增设的“人民军队中的海外归来将士”展室,再现了海外归侨将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的贡献。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小学生作文大赛”。支持河南省侨联参与组织召开了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客家与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继承嘉庚业绩,弘扬嘉庚精神,与厦门市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了《陈嘉庚的故事》一书出版座谈会。组织海内外侨界庆祝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活动,向海外广泛宣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争取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重视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承,筹资向华文学校、华人侨社团赠送中文图书、华文教材、舞龙舞狮器材等。各级侨联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侨乡的侨联组织,在乡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树侨乡新风、创侨乡文明的群众性活动;大中城市的侨联组织,把侨界活动融入社区创建文明活动之中,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凝聚了侨心。
五、进一步扩大了海外联谊
2003年继续扩大了中国侨联顾问队伍,新增聘了一批中国侨联海外顾问,由国家领导人为他们颁发聘书,请他们旁听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列席中国侨联第六届五次全委会议,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9月,中国侨联成立了华商联谊会,团结了一大批以留学归国创业为主的新华商,为华商施展才华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平台。10月,在江西召开了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第一届二次全委会议,吸收了一批海内外优秀华侨、归侨、侨眷青年为青委会委员、理事、常务理事。为充分发挥海外顾问、青年委员、新华商作用,中国侨联及地方侨联先后多次组织他们到地方参观、考察,开展交流与合作。11月,在中国侨联的支持下,广东省侨联主办了“全球越柬老华侨华人恳亲大会”,广东越柬老归侨联谊会承办了“世界越棉寮华人团体联合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大会,慰问侨胞,发表重要讲话。这两次大会,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大,对广泛团结海外侨胞及其社团,增进友谊和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各级侨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扩大与海外侨胞及其社团的联系,广交、深交了众多新老朋友。中国侨联派团参加第七次世界华商大会和全球华侨华人“反台独促统一”大会。举办了日本华侨、侨生归国50周年纪念活动。各级侨联重视发挥港澳地区侨联顾问、委员及侨社团的作用,通过他们加强与侨界群众的联系,为促进港澳的繁荣、稳定作出贡献。
六、热心为侨服务
2003年,新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的归侨代表和第十届全国政协侨联界委员,代表广大侨胞的利益,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通过调查研究,撰写提案、议案,积极反映侨情民意和侨胞的心声。中国侨联主动参与侨界人大代表的执法检查和全国政协侨联界委员的视察活动,与中央涉侨单位联合组织到华侨农场进行专题调研,解决当前归侨侨眷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海外侨胞投资权益受损方面的问题,努力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正当权益。加强了全国侨联系统法律顾问委员会的建设,通过组织法律顾问开展调研活动,向社会广泛宣传侨法,增强了地方维护侨益意识,解决了许多疑难、遗留案件,促进了侨联依法护侨工作。各级侨联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做好咨询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排忧解难。坚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走访慰问贫困侨户,把党的温暖和侨联组织的关怀送到侨界弱势群体中。积极帮助解决下岗归侨侨眷职工再就业以及低保问题。中国侨联坚持组织医疗队到华侨农场为职工进行巡回义诊,受到好评。经过多年努力,于2003年由国家财政部制定出台了《侨联资产界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依法保护了侨联资产和侨胞的利益。
七、做好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的筹备工作
2004年6月中国侨联第六届委员会届满。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为了做好召开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中国侨联于2003年8月召开了第六届九次常委会议,专门作出做好筹备召开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决定,通过了有关大会的组织、表彰方案。会后,按分工组织进行调研、文件起草等工作。在12月召开的第六届六次全委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建议在2004年上半年召开第七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的决定。这次代表大会是新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时期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进一步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动员大会,各级侨联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按要求认真投入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八、制定了中国侨联会徽
为了制定中国侨联会徽,中国侨联通过多年向社会及各级侨联进行广泛征集,反复征求意见,并成立专家委员会评定推荐,于2003年12月召开的中国侨联第六届六次全委会议正式通过中国侨联会徽。中国侨联会徽为五枚相连的黄色心形环绕红五角星图案和中国侨联的中英文全称组成。象征五大洲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心向祖国,侨联组织团结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侨联会徽使用按照制定的有关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