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事业综述
中国政府网
 

    2003年中国气象部门坚持把发展作为气象工作的第一要务,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创造了良好开局。

 

    天气气候特点及评估2003年度中国基本气候状况为: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长江以南降水偏少;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年内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高温、低温连阴雨、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下同)、风雹、沙尘暴等多种气象灾害。

 

    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2003年度渭河至黄河下游一线以南大部地区及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降水量一般有800-1500毫米,局部地区超过1500毫米;东北、华北大部及西北东南部有300-800毫米,西北中西部不足300毫米。与常年相比,长江以北大部及东北北部降水偏多,其中黄淮西部、南疆等地偏多5成-1倍以上;长江以南及东北东部和中南部降水偏少。

 

    2003年度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40.9毫米,较常年值偏多33.9毫米。但降水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本年度平均降水量比连续干旱的前4年有明显增加,是1961年以来第2个多雨年;而南方地区降水量偏少,江南、华南为1961年以来最少年。从各省(市、区)年度平均降水量与常年比较,也可看出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冬季,中国雨雪天气过程比较频繁,降水量除东北、西南中部等地偏少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多5成至1倍以上。冬季全国平均降水量高于常年值,也较前4年明显增多,是1961年以来第3个多雨的冬季。季内,全国大部地区农田墒情良好,未出现明显的冬旱。

 

    春季,西北、华北及黄淮的部分地区降水仍然偏多5成-2倍以上,较丰沛的降水使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本年度干旱范围偏小,大部地区土壤墒情适宜,但东北和内蒙古东部一带降水持续偏少,旱情严重。西南东部和华南南部降水偏少,也相继出现旱情、后春,西南、华南降水增多,南方旱区明显缩小。5月份江南、华南频繁出现集中强降雨过程,局部发生洪涝、山洪及滑坡等地质灾害。

 

    夏季,中国主要多雨区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其中6月下旬至7月下旬初,雨带在淮河流域徘徊,出现了持续降雨天气,导致淮河出现流域性洪水,沿淮地区遭受较重的洪涝灾害。东北地区自6月下旬开始,多次出现较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有效地缓解了该地区春季以来持续多月的旱情,但黑龙江西部7月中、下旬降水量明显偏多,致使嫩江、松花江流域水位急涨,局地发生洪涝。盛夏,长江以南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江南、华南发生严重伏旱。另外汛期,全国因强降雨引发较重地质灾害264起,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灾害严重。

 

    秋季,北方大部降水明显偏多,黄河中下游地区偏多5成-2倍,致使黄河出现罕见秋汛;南方地区降水则明显偏少,持续少雨导致江南、华南部分地区伏旱连秋旱,旱情较重。降水分布南北差异显著,北方地区秋季降水创历史新高,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而南方地区是1961年以来第4个少雨的秋季。

 

    全国大部气温偏高2003年度全国平均气温9.9℃,比常年值偏高0.6℃,为1961年以来第五个高温年,并连续7年高于常年值。尤其南方地区气温偏高明显,为1961年以来第2个高温年。

 

    各地年度平均气温与常年相比,降华北南部、黄淮西部等地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东北中部、西北南部及南方的部分地区偏高1-2℃。

 

    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但冷暖变化比较明显,其中2002年12月下旬至2003年1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中国大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严寒天气,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冻害;季内其余大部分时段气温则持续偏高。全国冬季平均气温仍高于常年值,但较上一个冬季有所下降。

 

    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东北北部偏高达2-3℃,但气温起伏变化较大,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天气。其中3月上、中旬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南方出现两次大幅度降温天气,致使广西、贵州、四川、福建等地局部出现了冷、冻害,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5月上旬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骤降,部分地区遭受冷、冻害。

 

    夏季,南方及西北大部气温偏高,北方其余大部气温偏低。其中华北南部至华南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都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温(日最高气温≥35℃)天气,长江中下游至华南北部还出现了极端最高气温≥38℃的酷热天气。但在南方地区遭受异常暑热的同时,7、8月中国淮河以北大部及北疆地区气温偏低,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东北部稻区出现障碍型冷害。

 

    秋季,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初秋,江南中东部、华南东部晴热天气多,9月上、中旬这些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并出现了3-10天高温酷热天气。

 

    全国大部地区光照正常或偏少2003年度,西北、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南西部地区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东部及黄河中下游一线以南大部地区为1500-2000小时,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区不足1500小时。与常年相比,全国大部地区日照接近常年或偏少,其中长江以北大部地区偏少100-300小时,华北、黄淮、江淮、汉水流域等地偏少300-500小时以上。

 

    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西北南部、华北、黄淮、江淮、汉水流域、江南北部偏少50-200小时。长江中下游及贵州、广西、福建等省(区)部分地区出现了阶段性持续阴雨(雪)寡照天气,上述地区季降水总日数普遍有40-50天以上,江淮、江南的局部地区出现溃涝。

 

    春季,全国大部地区日照时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华北、黄淮、江淮北部、汉水流域及四川东部等地偏少100-200小时以上。3、4月份江淮、江南一带、5月份湖南、重庆等地相继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给作物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

 

    夏季,除南方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日照偏少50-100小时,其中东北北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及陕西南部、四川东部等地偏少达100-200小时以上。7月至8月上旬,东北地区出现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秋季,除南方部分地区日照偏多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北部、汉水流域及四川东部等地偏少50-200小时以上。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黄淮、江淮等地出现罕见的低温阴雨和寡照天气,导致该地区农业产量下降。

 

    气象服务及防灾减灾2003年中国气象灾害频发。面对复杂多变的天气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各级气象部门千方百计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及时主动的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春季,东北地区严重干旱,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气象部门大力做好抗旱服务。在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期间,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安徽、江苏、湖北、河南等省气象台站对7次强降雨过程做出了准确预报和及时服务,中国气象局及时向国家防总报告降雨趋势,为王家坝分洪和行洪区群众的安全撤离提供了决策依据,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表扬。夏秋季,南方出现了大范围持续异常高温天气,“杜鹃”等6个台风先后登陆,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海南等省气象部门都做出了准确预报。入秋之后,渭河、汉水及黄河流域出现长时间秋汛,局部洪灾严重,陕西、河南等省气象部门积极做好预报服务。中央气象台和上海、浙江等省(市)气象台正式发布了72小时城市天气预报。中国气象局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6月1日起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正式投入业务,并在中央电视台发布了预警预报信息。各省(区、市)局积极加强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其中四川、湖南、重庆、云南、江西、贵州、湖北、安徽、陕西等省(区、市)气象部门服务效益明显,共发布滑坡、泥石流等预警预报500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97起,避免伤亡29514人,减少损失4亿多元。天津、江西、江苏等省(市)局开展了城市和农村暴雨内涝、流域洪涝预报试验。在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云南地震灾害期间,气象部门及时主动开展天气预报服务。2003年,全国有30个省(区、市)开展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增雨作业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防雹保护面积41万平方公里,效益显著。

 

    重大气象保障服务效益突出。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内蒙古、甘肃等省(区)气象部门为“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提供了优质气象保障服务。各有关省(区、市)气象部门为长江三峡工程蓄水、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良好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为农业服务继续得到加强。各级气象部门在做好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的同时,针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提供多种气象信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开展了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建设快速推进,到2003年底,全国已有34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开通了省、地(市)级农网,并逐步向综合信息网拓展。安徽、河南等省气象部门对解决农网“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农村党员教育和科技下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继续增加,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建成了大气探测地面自动气象站838个,全系统累计已有1606个站投入运行,12个省(区)局装备了自动气象站现场标校设备;完成了8个站的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建设;安徽、广东、上海、贵州等省(市)乡镇自动雨量站建设有了新进展。建成了1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另有17部已开工。基本完成了“风云二号”04星正样的研制,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已全面展开。9210扩展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全国气象宽带骨干网建设已经启动,部分省(区、市)局完成了网络建设。国家级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一期工程建成并发挥了效益,中央气象台开始向全国广播天气会商实况。各省(区、市)气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气象基础业务质量继续保持稳定并有提高。开展了沙尘暴大气特性和地表状况等观测项目的建设,国家气候中心首次向公众发布沙尘暴气候趋势展望,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投入业务运行。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试点工作,制定了《气候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总体方案》。青海、江西、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区)局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与服务系统建设并提供服务产品,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完成了GPS/M ET遥感水汽试验小网建设和北京GPS遥感遥测共用基准示范站建设。

 

    气象改革开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科技创新能力和自身活力继续增强。中国气象局重点支持了宁夏、安徽、吉林、湖南四省(区)气象科研所,激励了省级气象科研所的改革与发展。气象科研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国家“973”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顺利通过验收;“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第一阶段)”通过验收,并获得较高评价。由科技部、中科院和中国气象局共同主持的“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报告”工作已经启动。2003年,全国气象部门获得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人事部、教育部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共51项,经费4057万元;争取地方和横向科研项目65项,到位经费1909万元。气象部门有13位专家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9个专题的研究。气象数据共享深入开展,有20个省(区、市)局开通了气象数据共享网站,科技部主持召开的“气象科学数据共享试点工作进展与经验交流会”对气象数据共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了“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与兰州大学、中科院寒旱所合作筹建“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全国有22个省(区、市)局(单位)与有关高等院校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并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了人才、信息和设备资源的共享,“局校合作”向全方位和更深层次发展。

 

    发布了《施放气球管理办法》。2003年又有8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出台了地方性气象法规和规章。配合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对江西和浙江省贯彻实施《气象法》工作进行了检查。行业管理取得新进展,与民航总局合作进行民用飞机空中气象资料的传输试验取得了成功,黑龙江、安徽、辽宁等省气象部门分别与森林、水利、民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长沙、厦门等市气象台与民航机场共用天气雷达。

 

    气象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扩大。在第十四次世界气象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再次当选为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叶笃正荣获第四十八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国家气象中心张祖强获世界气象组织(WMO)青年科学家奖。成立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南京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北京分部和北京气候中心。2003年中国气象局还组织了第32次多国别考察,向5个国家提供了技术和装备援助。中韩签订了在中国建立5个沙尘暴联合监测站的协议,中日气象灾害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保持与港、澳、台的气象科技合作。地方气象外事工作也有了新进展。2003年3月31日-4月2日,中国国家气候委员会与世界气象组织等联合举办了“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回良玉副总理、WMO奥巴西秘书长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38位专家和国内262位专家参加了讨论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人才培养、引进合理使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实施“人才强局”战略使气象队伍的人才结构和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全部门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在职正研级专家比2002年增长14.3%,其中45岁以下的正研级专家增长9.6%,占正研级专家总数的43.9%。2003年全部门引进和接收博士22人、硕士79人、本科生781人。完成了科研、业务和管理骨干出国培训选拔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气科院为博士生联合招生点。积极参与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组织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荐和选拔工作。经西部气象部门推荐,所在省政府选拔,中组部审批,共有5省、区(甘肃、新疆、云南、贵州、青海)6人被确定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中国气象局被四部委确定为20个接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部门之一,接收了5位学者。实行了气象部门西部优秀人才津贴制度。基层台站特别是西部基层台站的人才状况有所改善。正式开播了气象远程直播教学,组织开展了非气象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气象专业知识培训。全系统共培训在职人员37367人次,其中7043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学历教育,2003年毕(结)业1535人。

 

    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气象部门认真落实《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了气象文化建设。基层台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中国气象局派出了四个调研组到部分艰苦台站专题调研,共调整259个二类及以下艰苦台站的津贴类别,安排了458个基层台站的综合改善,共投资1.33亿元。上海市局多渠道筹集资金完成了区(县)台站升级改造,广东、江西、贵州等省局重新规划台站建设,为建设“一流台站”打下基础。

 

    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意见》,营造了崇尚科学的氛围,推动了气象科普工作。中国气象局电子公文与档案管理系统和与省(区、市)局、直属单位之间的电子公文无纸化加密传输系统投入试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