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测绘系统认真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重要事件
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对测绘工作作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加强测绘统一监督管理和基础测绘工作”的重要指示。
7月14日,曾培炎副总理专门听取国家测绘局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测绘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提出5点要求:一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二是要依法行政。三是要领先科技进步进一步做好测绘工作。四是要加快改革。五是要带好队伍。
法制建设
加强《测绘法》配套法规建设。《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发布实施。山西、广西、北京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同时还出台基础测绘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政府规章8件。
认真学习宣传《测绘法》。2003年是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的第一年。国家测绘局印发了关于实施《测绘法》的意见,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测绘法》的具体措施。开展了学习《测绘法》的活动,采取举办讲座、培训班和组织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了各级测绘管理干部对测绘内涵、测绘管理职能、《测绘法》规定的制度等方面的认识,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测绘法》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测绘法》宣传日活动等方式,增强了政府部门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测绘法》和测绘工作的了解。
地图市场整顿
地图市场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地图市场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余万件,带有违反“一个中国”原则严重政治问题的地图已基本杜绝,全民的国家版图意识普遍得到提高,政府对地图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明显增强,地图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圆满完成了集中整治的各项工作任务。国家测绘局与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外交部、海关总署六部门联合召开了全国地图市场整顿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表彰了45个先进集体和110名先进个人。各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也与本省工商等部门联合召开本地地图市场整顿总结表彰会。
加强了地图市场的综合管理。为巩固地图市场整顿成果,国家测绘局与工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外交部、海关总署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图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积极为用户和广大地图产品生产经营者服务,国家测绘局发布了《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地图受理审核程序规定》,在网站上公布了可下载的标准中国和世界示意性地图和1997年以来的地图审核结果。认真开展地图审核工作,2003年国家测绘局共受理送审地图1463件,比2002年增长61%。
测绘市场监管
开展了全行业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活动。摸清了当前测绘行业的产品质量状况,推动了各测绘单位的质量管理,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各级测绘管理部门特别是市县测绘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
加强了对测绘资质单位的监督管理。对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年检,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262个。
加大了对测绘市场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2003年国家测绘局直接测绘违法案件325件,督导有关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281件;各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共查处测绘违法案件317件。
一些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规范测绘市场工作中有新突破。如浙江省测绘局与省工商局联合开展测绘市场整顿,青海省测绘局与省工商局联合发文规范测绘单位的工商注册登记内容,湖北省测绘局对投标省财政投资的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的单位进行测绘资质审查,江苏省测绘局成立江苏省测绘市场管理中心监管测绘市场。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作为中国新一代国家重力基准框架,已通过验收并发布。“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通过验收并提供使用。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2002版通过验收并发布,其数据现势性大大提高,其中1∶100万数据库还增加了土地覆盖、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库,可更好地满足电子政务和经济建设的需求。“西部市县挂图工程”顺利完成,解决了西部1100个县(区)地图陈旧或无图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西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地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上海、天津等城市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面向多种用户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实现了实时更新。河北省测绘局组织完成了“数字河北”子工程-“数字国土”,陕西、山东、福建省测绘局组织实施的“数字省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工程进展顺利,广东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启动了“广东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工程”,黑龙江测绘局积极推进“数字龙江”建设重点工程-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建设。“数字城市”示范工程-“数字威海”地理空间框架通过验收。
框架建设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顺利完成,建立了1个国家级、31个省级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3个国家级、28个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基地,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整体实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框架建设的保障条件进一步优化。2003年,中央财政投入测绘经费3.7亿元,省级财政投入测绘经费共约5.5亿元,比上年均有增加。框架建设的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国家测绘局组织清理了现有测绘标准,明确了废止、修订、制定的测绘标准目录,颁布了《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补充技术规定》。
框架建设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测绘局组织改进了为中办、国办等领导机关服务的“9971”工程、“9202”工程的功能,增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向30多个中央部门无偿提供了2002年版的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环保、国土资源、农林、水利、广播电视、安全、海关等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撑。各省测绘单位积极为当地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地理信息基础平台。测绘成果数据在西电东送等能源建设项目,陇海线等铁路建设项目,沪蓉等公路建设项目,黄河开发整治等水利工程项目,以及退耕还林、耕地保护、防灾减灾、三峡移民和文物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研制开发和生产了大量模拟和电子地图产品,实现了网上浏览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满足人民群众对地图产品和地理信息的需要。
2003年,测绘系统共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空摄影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63TB;编制出版了教学、旅游、商务等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测绘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兴测战略。继续跟踪国际测绘技术发展动态,着力解决制约中国测绘事业发展的关键实用技术难题,研究测绘技术进步的前瞻性、战略性技术。“地理空间信息的遥感高精度快速提取技术及产业化”获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导航电子地图保密技术研究通过鉴定,既能确保国家安全,又可使地理信息数据更广泛应用;研制完成有利于加强测绘成果管理和保护地理信息数据知识产权的“数字水印”技术,并投入试用;“水下DGPS高精度定位系统”试验成功,填补了中国水下高精度定位导航领域的空白。
测绘对外交流
国家测绘局在继续保持与有关国家测绘部门双边合作交流关系的同时,与南非、日本等发展了双边合作关系。继续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测绘组织事务,充分发挥中国在国际测绘组织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国际合作培养测绘管理和技术人才。部分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外合作与交流也取得重要进展,广东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地图绘制暨地籍局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河北省测绘局利用瑞典政府赠款和优惠贷款实施了二期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陕西、黑龙江、四川测绘局与日本、美国等国的测绘公司合作加工生产数字化测绘产品。
职能转变与作风建设
国家测绘局组建了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全面启动了测绘发展战略研究工作。
认真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国家测绘局共清理出行政审批项目32项,到2003年底,取消6项,不作为行政审批项目7项。27个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共取消测绘行政审批项目69项,转变管理方式56项。
落实市县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国家测绘局印发了《关于做好市县测绘行政管理职责落实工作的通知》,地方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做好市县测绘管理职能的落实工作。2003年,有91个地级市,586个县落实了测绘管理职能。到2003年底,全国已有95.2%的市、77.3%的县(市)落实了测绘管理职能。浙江温州,河南平顶山舞钢市、叶县、郏县等还设立了相对独立的测绘局。
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按照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4个研究单位的改革顺利推进。中国地图出版社顺利完成了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天津市测绘院完成了与天津市勘察院的重组,调整了生产组织结构,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各单位高度重视维护稳定和信访保卫工作,建立工作预案和具体防控措施,为维护测绘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