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探索市场监管制度的改革创新,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商品准入制度,推进商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继续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重要商品市场专项整治,各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大力开展各项市场专项整治,不断强化对各类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一)2003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继续加强对重要商品和各类市场的监管。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为重点,开展食品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安全健康消费;认真开展严禁违法捕猎和经营野生动物专项整治行动,有效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控制疫病传播;切实加强对旅游黄金周市场、节日市场的整治与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节日市场繁荣稳定;继续强化对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加强粮食、棉花市场监管,保证粮棉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成品油、汽车、建材、房地产等专业市场整治,加强对加油(汽)站的清理整顿,打击无照经营及经销劣质成品油、走私成品油、专供油等违法行为。继续整顿汽车交易市场,加强对旧机动车市场规范管理,严厉打击走私汽车、拼装汽车违法行为。规范建材市场,加大对假冒伪劣建材查处力度,整治房地产中介机构,打击非法中介、虚假宣传等欺骗消费者行为。全国市场专项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3年查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违法违章案件102.29万件(其中适用简易程序处罚案件72.52万件),比上年同期减少0.82万件,下降0.79%。罚没金额5.09亿元,增加0.45亿元,上升9.69%。在查处的案件中,主要有无照经营37.85万件,占案件总数的37.00%;乱设摊点10.78万件,占10.54%;短尺少秤8.3万件,占8.11%;假冒伪劣9.44万件,占9.23%;超范围经营8.32万件,占8.13%;其他都在3%以下:不按规定明码标价2.37万件,掺杂使假2.96万件,出售违禁商品1.21万件,骗买骗卖0.54万件,强买强卖0.45万件。
查处生产要素市场违法违章案件3217件(其中经纪人从事非法经纪活动案件489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3.67%。案件总值1.4亿元,罚没金额1305万元。查处的主要案件有房地产市场案件1032件,占32.08%(在查处的房地产市场案件中,非法倒卖房地产案件60件,占房地产市场案件的5.81%;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83件,占17.73%;超范围经营案件151件,占14.63%;虚假房地产广告案件211件,占20.45%);劳动力市场案件344件,占10.69%(其中:职业介绍机构违法行为案件171件,占劳动力市场案件的49.71%);金融市场73件,占2.27%;技术市场8件,占0.25%。
(二)全力投入抗击非典,确保市场上商品卫生安全、交易稳定。一方面,制定实施有力措施、办法,高度戒备,建立快速、灵活的市场防御非典预案,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另一方面,严格市场执法,切实加强市场上食品、日用品,特别是防治非典用的药品、医疗器械、消毒用品等商品的监管,严查并坚决打击借防非典名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确保了食品卫生安全和市场交易的稳定。
(三)深入开展毒鼠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制售毒鼠强的违法行为。由于毒鼠强具有毒性大、发作迅速且不能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严重,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致命的威胁。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总局的部署,与农业、公安、质检、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集中开展了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介、载体进行广泛宣传,让人民群众了解非法使用毒鼠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对集贸市场、杀鼠剂经销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坚决取缔非法销售鼠药的经营单位和摊点,严厉打击走街串巷兜售杀鼠剂的不法商贩,毒鼠强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03年1-11月份,全系统共捣毁非法制售毒鼠强窝点628个,查封剧毒鼠药29.9吨,232名涉嫌犯罪的当事人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稳定发展。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消费品市场81017个,其中城市27006个,农村54011个。从市场分类上看,消费品综合市场42824个,占消费品市场总数的52.86%;农副产品市场26291个,占32.45%(其中农副产品综合市场20155个,农副产品专业市场6136个);工业消费品市场9682个,占11.95%(其中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5416个,工业消费品专业市场4266个),其他市场2220个,占2.74%。
全国共有生产资料市场6711个,其中城市4105个,农村2606个。从类别上看,生产资料综合市场1130个,占生产资料市场总数的16.84%;工业生产资料市场4055个,占60.42%(其中机动车交易市场631个,煤炭交易市场365个,木材交易市场961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611个,占9.10%(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综合市场403个,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市场208个);其他生产资料市场915个,占13.63%。
生产要素市场1105个。其中房地产市场282个,占25.52%;金融市场80个,占7.24%;劳动力市场288个,占26.06%;技术市场67个,占6.06%;信息市场65个,占5.88%;产权市场34个,占3.08%;其他要素市场289个,占26.15%。
(五)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断强化商品展销会的规范管理,依法严格规范商品展销会登记程序,加强巡查,分级管理,对展销会进行全程监管,严肃查处展销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展销会秩序。2003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核准登记商品展销会10285个,比上年同期减少2053个,下降16.64%。在核准登记的展销会中,企业法人主办的商品展销会最多,达6845个,占核准登记总数的66.55%。事业法人主办292个,社团法人主办534个,机关法人主办268个,其他单位主办2352个。另外驳回登记736个,异地核转1900个。查处违法违章案件533件,罚没金额319.36万元。
(六)2003年,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重视中介组织的规范和发展,积极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整合中介资源,加强相关网络系统建设,认真开展中介组织登记、监管和服务工作,促进了中介组织的发展,特别是经纪人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经纪人24.28万户,经纪从业持证人员37.1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57%和35.52%。经纪业务量达843.5亿元。从经纪人类型上看,个体经纪人最多,达16.46万户,占经纪人总数的67.79%;合伙经纪人0.73万户,占3.00%;公司经纪人4.5万户,占18.54%;兼营经纪人1.41万户,占5.82%;其他经纪组织1.18万户占4.85%。从经纪人的市场分布来看,消费品市场13.25万户,占54.59%;生产资料市场2.03万户,占8.37%;生产要素市场7.44万户,占30.64%。生产要素市场以房地产、运输、技术、劳动力市场经纪人居多,分别为3.89万户、0.98万户、0.85万户和0.79万户;其他市场1.55万户,占6.40%。
(七)继续清查商业企业出租柜台情况,加强对商业企业出租柜台的管理。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出租柜台商业企业1.53万户,出租柜台总数32.32万个。
1.出租柜台企业情况。按面积分,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30%以下的出租柜台企业最多,为6499户,占出租柜台企业总数的42.49%。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30~50%的出租柜台企业3383户,占22.12%;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50~80%的出租柜台企业1868户,占12.21%;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80%以上的出租柜台企业3544户,占23.17%。按销售额分,出租部分占总销售额30%以下的出租柜台企业最多,为7305户,占47.76%;出租部分占总销售额30~50%的出租柜台企业3224户,占21.08%;出租部分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出租柜台企业4765户,占31.16%。
2.出租柜台情况。按面积分,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80%以上的出租柜台数最多,为15.35万个,占出租柜台总数的47.48%;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30%以下的出租柜台数6.11万个,占18.90%;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30~50%的出租柜台数3.86万个,占11.94%;出租部分占营业面积50~80%的出租柜台数7.01万个,占21.68%。按销售额分,出租部分占总销售额50%以上的出租柜台数19.14万个,占59.22%;出租部分占总销售额30%以下的出租柜台数6.55万个,占20.25%;出租部分占总销售额30~50%的出租柜台数6.63万个,占20.52%。
二、各类市场成交稳定增长
(一)从总体上讲,2003年,由于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刺激、拉动着消费的增长,全国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受到上半年“非典”、下半年食用油和粮食涨价的影响,消费品市场成交情况稳中有降,价格指数水平上扬。
1、消费品市场成交额、成交量继续稳定增长。但由于受“非典”的影响,涨幅下跌,特别是对城镇市场影响较大。2003年全国消费品市场成交额达26497.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21.81亿元,增长2.01%,涨幅比上年同期下跌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15447.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涨幅比上年同期下跌3.7个百分点。农村110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涨幅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消费品市场主要商品成交稳定。粮食类成交额148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1%,占消费品市场成交总额的5.62%;油脂油料类836.3亿元,增长12.47%,占3.16%;棉烟麻类172.42亿元,增长7.96%,占0.65%;肉禽蛋类4541.37亿元,增长1.64%,占17.14%;水产品类2246.04亿元,增长1.84%,占8.48%;蔬菜类2938.06亿元,增长1.74%,占11.09%;干鲜果类1708.85亿元,增长0.98%,占6.45%;大牲畜类172.18亿元,增长2.11%,占0.65%;家畜幼禽类539.58亿元,增长42.17%,占2.04%;工业品类成交额9799.49亿元,下降1.87%,占36.98%。粮食类成交量6805.3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7.81%;油脂油料类1182.09万吨,增长3.68%;棉烟麻类180.45万吨,增长58.59%;肉禽蛋类4676.9万吨,下降5.96%;水产品类2306.08万吨,增长9.96%;蔬菜类15080.45万吨,下降7.63%;干鲜果类5615.11万吨,下降7.11%;大牲畜类903.82万头,下降6.49%;家畜幼禽类754.05万吨,增长26.50%。
2、食用油、粮食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其他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致使消费品市场农副产品价格指数水平上扬。2003年全国消费品市场农副产品价格总水平为110.25%,比上年同期增长10.26%。其中城市103.71%,增长3.71%;农村110.33%,增长10.33%。
从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指数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除粮食、水产品价格指数略有下降外,其他均有所增长。油脂油料类110.18%,增长10.18%;棉烟麻类104.46%,增长4.46%;肉禽蛋类103.33%,增长3.33%;蔬菜类109.85%,增长9.85%;干鲜果类104.15%,增长4.15%。粮食类97.72%,下降2.28%;水产品类99.27%,下降0.73%。
从城市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指数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水产品价格指数为99.92%,下降0.08%外,其他均有所增长。粮食类101.10%,增长1.10%;油脂油料类111.57%,增长11.57%;棉烟麻类113.21%,增长13.21%;肉禽蛋类103.42%,增长3.42%;蔬菜类108.82%,增长8.82%;干鲜果类100.29%,增长0.29%。从农村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指数来看,与上年同期相比,除粮食、水产品价格指数下降外,其他均有所增长。油脂油料类108.91%,增长8.91%;棉烟麻类100.20%,增长0.20%;肉禽蛋类103.25%,增长3.25%;蔬菜类111.21%,增长11.21%;干鲜果类110.42%,增长10.42%。粮食类95.00%,下降5.00%;水产品类98.26%,下降1.74%。
(二)截至2003年底,全国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1016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3%。其中城市8253.77亿元,增长18.80%;农村1908.33亿元,增长3.22%。从市场分类上看,生产资料综合市场1075.12亿元,占生产资料市场成交总额的10.58%;工业生产资料市场7606.11亿元,占74.85%;农业生产资料市场187.11亿元,占1.84%;其他生产资料市场1293.76亿元,占12.73%。生产要素市场成交额2808.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6%。其中房地产市场1748.61亿元,金融市场666.3亿元,技术市场36.43亿元,信息市场9.65亿元,产权市场23.68亿元,其他要素市场323.7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