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渔业以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养殖为重点,控制捕捞,拓展远洋,深化加工,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加强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在面临非典疫情突发、局部灾害比较严重、部分水产品出口受阻等不利情况下仍然取得了稳定发展。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2003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4706.1万吨,比上年增加140.9万吨,增长3.1%。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2.3万吨,扣除远洋捕捞产量,负增长0.58%;海水养殖产量1253.3万吨,比上年增加40.5万吨,增长3.3%;淡水捕捞产量246.2万吨,比上年增加21.4万吨,增长9.5%;淡水养殖产量1774.3万吨,比上年增加80.2万吨,增长4.7%。在总产量中,捕捞产量1678.5万吨,占总产量的36%,养殖产量3027.6万吨,占总产量的64%;海水产品产量2685.6万吨,占总产量的57%,淡水产品产量2020.5万吨,占总产量的43%。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37.2千克,比上年增加1.1千克。渔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劳均纯收入8284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39元和降低383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总产值5778.8亿元,其中渔业产值3323.4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29692亿元)的11.2%。
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养殖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国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上年增加20%以上,海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稻田养鱼和名优水产品养殖势头强劲。沿海各省把以海参、对虾、鲍鱼和优质海水鱼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作为重点生产,效果显著;内陆省份继续加大渔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大力发展名优养殖的同时,重点创建“绿色渔业”和“品牌渔业”,有效增强了渔业发展后劲。海洋捕捞产量连续第四年下降。远洋渔业稳步发展,总产量115.8万吨,比上年增长5.6%,大洋性渔业比重持续上升。以出口为导向的水产品生产、加工体系进一步完善,休闲观赏渔业成为发展热点。一年来全国渔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继续推进2003年共批复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近海捕捞渔船报废计划6005艘,减船功率数418948千瓦,转产渔民32074人;安排各地转产转业项目42个。9月18日,针对一年来的减船工作存在问题,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调整了中央补助标准和减船补助范围,并安排了地方拆船补助经费。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完成拆解渔船2947艘,转产渔民17979人。
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出口企业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加快,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省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陆续投入运转。渔药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水产品药残专项整治力度很大,出口加工和养殖企业内部管理明显增强,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取得较快进展。2003年在农业部组织的水产品药残监测项目中,抽检合格率由上年的94.9%提高到99.5%。
水产品市场运行平稳,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为了把非典疫情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疫情解除后各地纷纷组织市场开拓工作,举办各种展销会、推介会,组织水产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参展促销,参与协调贸易争端,促进了水产品市场的迅速恢复和出口增长。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2003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水产品成交额2246亿元,成交量2306万吨,分别比2002年增长1.86%和10%。总成交额中城市为1378亿元,农村为868亿元,比例为1.58∶1。据海关统计,2003年,水产品进出口总量为443万吨,进出口总额达到79.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3.2%和增长14.5%。出口额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首位,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5.6%。实现贸易顺差30.1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占全国贸易顺差的11.7%。
渔业法制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农业部发布了《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省级人大或政府颁布的地方性渔业法规规章有十多个,涉及养殖证制度建设、捕捞许可管理、渔船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了依法行政和行业规范管理。资源养护工作继续得到加强,海洋伏季休渔顺利实施,东黄海北纬35度线管理和首次东海拖虾作业休渔取得了预期效果,长江禁渔取得成功,查处非法捕捞的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地方性的资源养护管理也有新成效,辽东湾海蜇管理是多年来最成功的一年,珠江、黑龙江等大江大河开展的人工增殖放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人工鱼礁建设试点稳步开展。
渔业基础和支撑体系建设有新成果一批由国家投资的重点渔业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相继投入使用,同时2003年的渔业投入又达空前水平,仅中央一级的国债投资、计划内基建投资、财政专项经费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就超过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各地政府的渔业投入也有较大增加。这些投入主要用于渔业结构调整和中心渔港、良种体系、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水生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和科研推广工作,用于更新渔政装备和渔政执法等,对提高产业素质,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对社会资金流向也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专属经济区和涉外渔业管理与合作打开新局面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中国渔政指挥中心、三个海区局和有关省(区、市)渔政机构联合在专属经济区和重点敏感海域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渔政执法和护渔行动。在黄海重点加强了涉韩水域渔船管理,与韩国渔政船开展了六次海上联合执法,维护协定水域渔业秩序,在北部湾组织了七次巡航护渔行动,对南沙生产渔船进行全面整治,减少了涉外事件发生和渔民生命财产损失。根据中美政府间渔业协议,中国渔政船和执法人员与美国海岸警备队合作,查获在北太平洋公海使用大型流网从事非法作业的违规渔船,有效地遏制了公海非法流网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影响。为维护和争取中国渔业利益,与有关国家进行了艰难的渔业谈判,先后与韩国、日本就2004年的入渔条件达成协议,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后续谈判取得重大突破,中俄渔业谈判也接近完成。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合作,派员出席了8月7日-11日在挪威举行的FAO水产养殖小组委员会第2次会议,参与讨论了统计标准、建立主要物种生态数据库、敦促FAO通过食品法典委员会协调统一水产养殖产品质量标准、强调水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等事项。4月4日中国渔业协会远洋分会加入促进负责任金枪鱼渔业组织,9月5日中国渔业协会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渔业委员会(IC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