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镇企业概况
中国政府网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对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三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3年乡镇企业发展基本态势

 

    近年来,乡镇企业适应外部环境趋紧、市场约束增强、扶持政策减少的变化,主动加快改革和调整步伐,在增长方式、增长主体、增长产业、增长区域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到2003年末,全国乡镇企业个数达2185万个,从业人数13573万人,完成增加值36686亿元,同比增长13.28%;出口交货值14197亿元,同比增长22.77%;实现利润8571亿元,同比增长13.41%;上交税金3130亿元,同比增长16.21%。这些指标都是近5年来最好的。有如下四个特点:

 

    产业层次逐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乡镇企业三种产业的比重达到1.15∶77∶21.85,而在10年前这一比例是1∶84∶15。食品加工、服装、电气、化工等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保持了稳定上升,其中食品工业占到所有乡镇工业的28%。外向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名牌产品在乡镇企业中大量出现。

 

    布局进一步集中,聚集效应开始显现2003年,集聚在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企业已达944021户,实现营业收入28839亿元,同比增长33.9%。2003年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累计上交补助社会性支出25.6亿元,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带动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从业人员达4018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实现增加值8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改革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力度加大169万家乡村集体企业中的95%通过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中20万家转成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139万家转成了个体私营企业。当前,混合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乡镇企业的主体,2003年农村私营个体企业增加值17928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公司制等混合型企业增加值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增加值增长36.9%,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值增长39.9%。集体独资等企业完成增加值11434亿元,比上年下降6.8%。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社区集体资产从乡镇企业中退出,出现了大量由农民个体、城里人、外地人和外商兴办的企业,安排了大量农民就业,标志着乡镇企业投资主体、支农方式和动力机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技术进步步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以内涵发展为主上来近年来,乡镇企业主要是靠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提高发展水平。与1991年相比,2003年乡镇企业的平均产出规模增加了两倍,职工规模扩大了50%,平均注册资本金以10%的年均速度递增,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乡镇企业达70025个,其中66%建有研发机构,共创造了38.6%的乡镇企业增加值。一大批中小型乡镇企业把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有机结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区域性集群经济。

 

2003年乡镇企业的主要贡献

 

    乡镇企业在形成新的发展格局的同时,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增强。

 

    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实力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乡镇企业增加值净增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净增额的比重)达到24.8%。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8.4%,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税金总额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7%。乡镇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县域经济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据不完全统计,县域经济财政收入的50%以上是乡镇企业贡献的。

 

    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2003年,集聚在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企业已达944021户,实现营业收入28839亿元,同比增长33.9%,占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03年规模以上乡镇企业累计上交补助社会性支出25.6亿元,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繁荣了农村服务业2003年,以交通运输、餐饮服务、观光旅游、商贸、咨询等为主的乡镇企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4018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实现增加值8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农村服务业增加值的80%以上,成为农村服务业的主力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增加了对农业投入2003年乡镇企业上交支农、建农资金315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10%左右,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由上年的4.3万个增加到4.7万个,完成总产值16923亿元,增长30.8%,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不仅带动了优势农业产业带和特色农业的发展,还大大调动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2003年农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20%左右源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末,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573万人,比上年增加285万人,增长2.1%,增幅高出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8.1%,比上年高0.3个百分点。2003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对农民收入贡献突出,达到9072亿元,同比增长6.4%,农民人均获得930元,比上年增加70元,同比增长8.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4%。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46元中,48%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总的看,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就业、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过程,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之举。

 

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当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

 

    自身素质亟待提高乡镇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平均固定资产原值只有13万元。产权制度不健全、技术创新不活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使一大批企业难以快速长大;现代经营理念的缺失及品牌意识、诚信意识、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意识不强,使许多企业既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常常受到监督部门的制裁与处罚。

 

    结构调整亟待加强传统产业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一多半,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只占1/4,第三产业占1/5。多数乡镇企业呈区域性群体零散分布和资源依赖经营的特征,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多数乡镇企业产业趋同,集中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和领域,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的现象比较普遍;布局分散,工业园区发展不充分,区域性特色经济发展不够,带动力不强;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发展环境亟待改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到2003年底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只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5%左右。国家和各级政府规定的扶持措施大多难以落实,乡镇企业在出口配额、用地政策、股票上市等诸多方面不能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企业负担过重,各种规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小型企业一般都是费大于税。

 

    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多年来工作条件差、服务手段弱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无法网络社会资源,建立起乡镇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很多县乡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不少单位处于瘫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