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
中国政府网
 

    2003年是实施国务院制订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基本完成厂网分开,重组电力国有资产后的第一年。面对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严峻局面,电力系统各级单位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电力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一、电力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2003年中国新开工电站项目和投产发电设备容量均超过3000万千瓦,都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到2003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到39140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9.77%。其中,水电设备容量94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5%;火电设备容量28977万千瓦,同比增长9.12%;核电设备容量619万千瓦,同比增长38.45%;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设备容量55万千瓦,同比增长15.10%。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2003年如期实现蓄水、通航和发电的三大目标。自7月10日三峡电站2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以来,到年底共有6台机组先后投产,总装机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发电量累计86.07亿千瓦时,创造了水电安装和机组投产的世界纪录。

 

    坚持适度超前建设电网的方针,各区域、省级电网骨干网架建设进程加快,电网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到2003年底,全国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87.9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9.4%,其中500千伏超高压线路达到4.4万公里,同比增长19.89%;35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到13.9亿千伏安,同比增长11.65%,其中500千伏变电设备容量达到1.6亿千伏安,同比增长16.79%。

 

    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工程取得新的进展。三峡至常州直流工程高质量投运,三峡二期输变电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保证了三峡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三峡至广州直流输电工程提前完成单级调试。华中-华北联网、福建-华东第二回联网、托克托一期送出工程实现投运。华中-西北直流背靠背联网、神头-保北输电工程进展顺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北750千伏示范工程以及东北-华北加强联网、华北-山东(邯聊)联网工程顺利开工。华中-华北加强联网、西北-华北直流联网、川渝-西北联网等工程正在加紧前期论证工作。贵州至广东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投运,使西电东送南通道输电容量超过550万千瓦。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结束,县城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二、电力供需双双保持高速增长

 

    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2003年中国电力供需两旺,发电量与用电量双双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年。

 

    2003年全国发电量1905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18%。其中,水电发电量28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6%;火电发电量1579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77%;核电发电量4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5.56%;风电等新能源发电量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01%。2003年中国主要河流来水均偏枯,特别是上半年黄河来水量达到了50年来的最枯水平,致使福建、湖南、贵州、青海等水电比重较大的省份部分发电机组出力受阻,水电减发严重。

 

    200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889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29%。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59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95%;第二产业用电量1394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65%;第三产业用电量210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7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23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82%。占全社会用电量72.83%的工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16.67%,是拉动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其中重工业用电量一改多年低于轻工业用电量增速的局面,增速达到17.00%,高出轻工业1.5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行业用电量增长率在17%以上。

 

    加大跨区送电规模,促进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华东、华北、广东等地区的电力供应明显增加。2003年,全国跨区送电共319.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5.57%。其中,东北送华北42.7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6.15%;华中送华东147.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5.65%;华东送华中22.0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31%;华北送华东107.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52%。西电送广东195.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19%;西电送广西53.6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38%。

 

    2003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已经从2002年的总体平衡偏紧转变为总体紧张,缺电形势较为严峻,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局部地区已形成“瓶颈”制约。全国出现拉闸限电的省(市、自治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等22个。其中,严重缺电的地区有浙江、江苏、上海、云南、贵州、河北(南部)、山西、内蒙古(西部)等;由于来水偏少造成明显缺电的地区有福建、湖南、青海等;其他缺电地区则是由于局部电网薄弱、气候、电煤供应等因素造成的短暂或者局部影响。

 

    面对严峻的电力供需形势,2003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电力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电力企业,加强领导,通力协作,采取有力措施,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确保安全度过用电高峰期。各发电企业努力挖掘发电资源潜力,服从统一调度命令,合理安排设备检修时间,有效增加了电量供应。各电网经营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实施需求侧管理措施。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和行政手段,严格执行“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最后拉路”的原则,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和重要用户用电,合理安排和引导企业错峰、避峰,最大限度地缓解了供电紧张矛盾。

 

三、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2003年3月20日,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电监会)正式挂牌成立,开始履行电力监管职能。同时,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办公室也从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移至电监会,由电监会负责电力体制改革的日常工作。

 

    2003年11月8日,随着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5家区域电网公司全部组建完毕。各区域电网公司的主要职责是:经营管理本区域电网和保留给电网企业的调峰、调频及事故备用电源,保证电力安全,规划区域电网发展,培育区域电力市场,优化配置区域电力资源,管理区域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统一调度区域电网。根据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统一部署,2003年对原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近500家发电厂分别划转移交给了相关发电集团,厂网分开的任务基本完成,为下一步的竞价上网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规范电力市场,保证电力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电监会先后制定并发布了《电力市场监管办法(试行)》和《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运行)》等电力监管法规,《电力法》修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电监会出台了《关于建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东北和华东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中央层面的电力企业顺利实现主辅分离,有关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发展势头良好。原由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华北电力大学划转教育部管理,新成立的两家电网公司和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学校董事会。

 

    2003年7月,国务院发布《电价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电价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稳步推进电力体制及电力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建立清晰的、分环节的电价体系和相应的电价形成机制,同时建立规范、透明和高效的电价监管制度。方案涉及厂网价格分离、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和电价管理体制五个方面。实行竞价上网,常规水、火电企业均参与市场竞争,今后新建和现有具备条件的核电企业也将参与市场竞争。风电、地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目前可暂不参与竞争,其电量由电网企业按政府定价或招标价格优先购买,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竞争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建立与输配网络业务相适应的独立输配电价格形成机制。销售电价的改革方向是实现所有消费者都能够有自由选择权,将价格的调节权交给市场。

 

四、高度重视电力安全生产

 

    2003年8月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联合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给中国电力系统安全敲响了警钟,另外“厂网分开”的实施也给中国电力系统安全带来了新的隐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电力安全问题,先后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办公厅于12月5日发出《关于加强电力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电力安全工作,并授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管理,电监会具体负责电力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电力企业则是电力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电监会专门召开党组会议研究电力安全监管问题并发出通知,对电力安全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电网公司、发电集团公司都认真吸取教训,制定措施,建立电力安全应急机制;坚持统一调度,规范调度行为,加强并网发电机组的安全管理,初步建立了厂网安全协调机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于9月在上海成功举办“2003中国电力论坛”,重点就电力安全的理念、建立电网安全应急机制、确保电力供应安全进行了研讨和交流。电力部门与公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了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备和窃电犯罪的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电力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抗击非典的斗争,在认真做好自身防治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医院等重要用户和广大城乡居民的安全可靠供电。

 

五、电力工业技术进步和电力装备水平跨上新台阶

 

    2003年3月6日,通过技贸结合,国内十个燃气轮机电站项目重型燃机设备采购合同和技术转让协议正式签订,标志中国在重型燃机设备制造技术引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0月14日,江苏如东和广东惠来1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购售电合同和特许权协议签署,标志中国风电建设在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和促进风电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1月19日,华能浙江玉环电厂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主机设备合同签署,这是国内单机容量最大、运行参数最高的燃煤发电机组。8月28日,装机30万千瓦的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锅炉基础开挖,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循环流化床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其建设投产,对加快中国大型循环流化床技术和设备国产化、解决深层次环保问题、推动电力技术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9月19日,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实现联网,华北、东北、华中、川渝电网成功实现交流联网运行,形成了一个装机容量超过1.4亿千瓦的超大规模交流同步电网。9月19日,西北750千伏官亭至兰州东输变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使得中国输变电电压等级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