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下,煤炭经济运行保持了产销两旺、供求基本平衡的良好态势,煤炭生产、销售、出口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是煤炭行业走向市场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2003年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煤炭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全国原煤产量16.67亿吨,比2002年增加2.17亿吨,增长1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8.19亿吨,增加1.08亿吨,增长15.2%;地方国有煤矿2.79亿吨,增加0.26亿吨,增长10.3%;乡镇煤矿5.69亿吨,增加0.83亿吨,增长17.1%。
煤炭运销和出口稳定增长2003年,全国煤炭铁路日均装车和外运量分别完成39402车和8.81亿吨,比2002年分别增长8.6%和7.7%;全国主要港口发运煤炭2.91亿吨,增长13.5%;商品煤销量15.2亿吨,增加2.2亿吨,增长17.1%;煤炭出口9303万吨,增长8.5%。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煤炭库存前稳后跌受煤炭市场形势变化影响,前三季度煤炭库存基本保持在合理水平,进入第四季度后明显下跌。2003年底,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09亿吨,比年初下降6.9%。分生产、运输、消费三大环节:煤矿库存2846万吨,与年初基本持平;主要煤炭中转港口445.1万吨,比年初下降31.4%;电力直供电厂库存1069万吨,比年初下降20.1%;冶金重点钢厂精煤库存126万吨,比年初下降1.8%。年底库存总体偏低,但没有大面积危及工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需求。
煤炭价格稳中有升,货款回收加快2003年,原中央财政国有重点煤矿商品煤综合售价172.83元/吨,比2002年提高5.77元/吨,上涨3.45%。其中发电用煤平均价格为138.46元/吨,比2002年提高0.61元/吨,上涨0.4%。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在全年销售收入增长24.3%的情况下,年底应收账款385.9亿元,同比降低5.8%。
生产技术指标全面改善2003年,国有重点煤矿完成开拓进尺84.3万米,比上年增加11.3万米,增长15.5%;回采工作面平均月产量38054吨,比上年增加4449吨,提高13.2%;掘进工作面平均月进度154米,比上年增加5米,提高3.4%;原煤生产人员效率3.396吨/工,比上年提高0.321吨/工,提高10.4%。
经济效益持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137.8亿元,同比增长61.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87.9亿元,增长56.3%。特别是原中央财政国有重点煤矿扭转了多年来补贴前亏损的局面,实现补贴前利润6.1亿元,同比减亏增盈10.3亿元;补贴后利润31.5亿元,同比增长30.9%。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2003年底,原中央财政国有重点煤矿职工人数258.3万人,比上年底减少7万人。下岗职工人数22.6万人,比上年底减少6.9万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295.4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12965元,比2002年增加1836元,提高16.5%。年末拖欠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3.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1.3亿元。
煤炭行业经济运行的特点:
煤炭产销量的大幅增长,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在供需保持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区域性、品种性矛盾日益突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是拉动煤炭产销增长的主导因素。尤其是火电、钢材、水泥和焦炭等主要耗煤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直接拉动了煤炭需求。这几种产品在2002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2003年又分别增长16.6%、21.5%、16.8%和20.8%。2003年火电、焦炭、水泥增加煤炭消耗分别达到1.06亿吨、3300万吨、1500万吨。
但是,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源相对短缺,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煤炭供应趋紧,其中华北地区的炼焦煤、电煤,华东地区的电煤更为紧张。
煤炭生产势头强劲,总体上可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增长,但不同煤种存在较大差异近几年来,随着煤炭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好转,国有大型煤矿新上了一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并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联合改造了一批地方中小煤矿,并加大了对老矿井的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同时,通过整顿验收的乡镇煤矿在政府督促和市场拉动下,也普遍增加投入,进行扩能改造,提高了单井生产规模。
但不同煤种在供给上表现出明显差异。电力行业使用的贫瘦煤、无烟煤,化工行业使用的无烟煤,冶金行业使用的焦煤、肥煤供应偏紧。冶金行业使用的1/3焦煤、气煤、瘦煤,高炉喷吹使用的无烟煤供应较为平稳。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但总体上仍未彻底摆脱困难局面总体看,2003年煤炭生产、运输、销售和库存之间衔接较好;国内与国际市场衔接,内外贸协调增长;实现了生产、销售、收入和效益的同步增长;采掘工作面单产、单进、开拓进尺、全员效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面提高;企业实现利润、上缴国家税金和职工收入同步增长。可以说这是煤炭企业走向市场以来运行状况最好的时期之一。
但是,煤炭企业并未彻底摆脱困境,生产、安全和职工生活还存在不少欠账。特别是影响煤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很多现实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矿点多、生产规模小、用人多、效率低、安全事故多、职工收入低等问题仍很突出,新增后备资源短缺,一些大中型矿区接替困难,生产后劲不足。
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炭生产后备资源不足,接替困难,缺乏后劲据调查,华东、华中、东北等东、中部地区现有大型矿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煤炭需求大幅增长的强劲拉动下,国有大矿满负荷生产,许多矿井服务年限缩短,矿井和采区接替出现困难,生产后劲乏力。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另外,小煤矿增产幅度过猛,2003年产量达到5.69亿吨,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产量。受利益驱动,部分已关闭的小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周边小井又死灰复燃。
铁路运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2003年铁路完成货运量19.9亿吨,增长6.5%。其中,煤炭运量8.8亿吨,增长7.7%,高出总运量增长1.2个百分点。但相对于煤炭产销总量增幅高达17%左右,运力低于需求增长的问题日益突出。铁路煤炭运量和新增运量的1/3左右来自于山西,但晋煤外运通道基本上均达到饱和状态,外运需求增长和运能有限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丰沙线能力利用率已达115%,京原线105%,石太线114%。西煤东运、北煤南下的主要干线京沪、京广、陇海线长期能力紧张,无法增加南下煤炭运量。
重点电煤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电煤供应及其价格形成机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市场供应,其产、运、销都由企业通过市场解决,价格也由市场调节,这部分约占总量的2/3;另一部分列入国家重点计划,价格也由国家指导,这部分约占总量的1/3。总的看,由市场调节的这一部分运行比较好,而货源和运输列入国家重点计划、价格由国家指导的这一部分纠纷不断,既牵扯了政府部门大量精力,也对煤电双方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了不利影响。现在部分电厂供煤紧张,确实有货源紧张的一面,但主要是煤电双方在价格上存在分歧造成的。
此外,煤炭行业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既有采掘业特有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煤炭资源规划管理秩序混乱问题,资源枯竭后矿井的关闭、转产和职工安置问题,煤炭开采塌陷和环境保护无保障问题。也有在公平竞争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如煤炭行业税赋过重问题,煤炭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问题,以及在与垄断行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问题等。
针对煤炭行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从当前看,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系列部署,密切关注煤炭经济运行态势,搞好运行调节,保证煤炭供应。一要督促产煤省区和煤矿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水平。二要协调铁路、交通部门优化运输结构,加大煤炭运输力度,保证煤炭运输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水平。三要按照首先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同时兼顾兑现出口合同的要求,把握节奏,合理调控煤炭出口量。四要及时协调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煤炭供应紧张问题。
从长远看,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促进煤炭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采取以下措施:
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2.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保护力度。
3.积极推进煤炭工业战略性结构调整。
4.深化煤炭资源分配改革。
全国煤炭行业主要经济指标
项 目 |
单位 |
2003年 |
2002年 |
+-% |
项 目 |
单位 |
2003年 |
2002年 |
+-% |
原煤产量 |
亿吨 |
16.67 |
14.5 |
15 |
利润总额 |
亿元 |
137.8 |
85 |
61.9 |
铁路外运煤炭 |
亿吨 |
8.81 |
8.18 |
7.7 |
亏损企业亏损额 |
亿元 |
7.3 |
10.4 |
-29.2 |
煤炭出口 |
万吨 |
9303 |
8575 |
8.5 |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 |
万人 |
378.1 |
374 |
1.1 |
商品煤销量 |
亿吨 |
15.16 |
12.95 |
17.1 |
资产总额 |
亿元 |
5357.4 |
4705.9 |
13.8 |
年末社会煤炭库存 |
亿吨 |
1.09 |
1.17 |
-6.9 |
其中:应收账矿净额 |
亿元 |
385.9 |
409.8 |
-5.8 |
其中:煤矿库存 |
亿吨 |
0.28 |
0.28 |
- |
负债总额 |
亿元 |
3035.6 |
2739.2 |
10.8 |
产品销售收入 |
亿元 |
2449.6 |
1970.4 |
24.3 |
资产负债率 |
% |
56.7 |
58.2 |
-2.6 |
注:除原煤产量、铁路外运煤炭、出口、销量和库存等实物量指标为全行业统计口径外,其他指标均为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煤炭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煤炭企业统计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