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
中国政府网
 

    2003年,汽车工业再次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热点和亮点。不仅汽车产销再创新高,而且行业经济效益也保持较高增长。汽车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对汽车产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日趋明显。国内汽车市场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张,不仅使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快速提升,成为制造业中继电子通信、电力、冶金、化工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也使得中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汽车市场产销两旺,轿车增幅仍居首位2003年全国汽车生产和销售双双突破400万辆,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下同),全年共生产汽车444.4万辆,增长35.2%。其中,轿车产量201.9万辆,增长83.3%,增幅比2002年提高28.2个百分点;客车产量119.5万辆,增长11.9%;载货车产量123.0万辆,增长10.0%。全年销售汽车439.1万辆,增长34.2%。其中,销售轿车197.2万辆,增长75.3%,增幅比200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客车销量为120.8万辆,增长15.2%;载货车销量为121.1万辆,增长10.4%。汽车产销率达到98.4%,与上年持平。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生产集中度提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工业改革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产业重组向纵深发展。一汽与丰田、大众、天汽、红塔,上汽集团与通用、柳州五菱、烟台东岳,东风集团与标致-雪铁龙、雷诺-日产、悦达-起亚等企业的合资合作进一步加强;长安、北汽、东南、广本等重点企业也通过内引外联增强了自身实力;美的、德隆、比亚迪、格林柯尔等民营企业携巨资进入汽车行业,激发了汽车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生产集中度提高。汽车市场份额逐步向大企业集中,骨干企业主导市场发展。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5家企业销量均超过30万辆,合计销售汽车285万辆,约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65%,其中三大集团产销均占48%,其中轿车产销均占67%。产销排名前5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为65%,前7家为72%,前10家为80%,前16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均达90%以上。

 

    产品结构趋于合理。轿车、客车、载货车三类产品在总产量中的比重1990年为8%、25%和67%,2003年为45%、27%和28%,轿车比重结束连续多年在30%上下徘徊的局面,有了大幅突破。同时,上述三类产品的产量比重接近于各自的销售比重44.9%、27.5%和27.6%,产销衔接趋向合理。

 

    以轿车主导市场的模式开始形成。分车型看,轿车继续呈现“井喷”式增长;轻型客车保持较高增长,微型客车增幅明显下降;载货车产销增幅下滑,其中中型和微型载货车产销同比下降。从产销增长贡献度来看,2003年轿车产销增长贡献度为79.3%和75.7%,比排在第二位的轻型载货车高出67.5和63.1个百分点。

 

    轿车新品频出、价格频降,进一步激发消费需求2003年是中国轿车市场有史以来新车型投放最为密集的一年,新车型投放约为30个,比上年增加19个。马自达M6、奥迪A4、三厢波罗、索纳塔、嘉年华、奇瑞QQ、吉利美人豹、现代伊兰特等国内汽车品牌和车型先后入市,既有不同排量,又有手动、自动挡之分,还有不同款式,琳琅满目。而且,自2003年元旦起,汽车市场几乎周周有让利、月月有促销、季季有调价,降价成为2003年汽车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竞争市场的重要手段。国产车降价从数千元至6万元,进口车价格平均降幅达9%。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在70余个新老轿车车型(其中30个为新车型)中,超过30个车型正式宣布降价,其中7个新车型上市当年宣布降价,7个车型一年内两次降价。据测算,2003年国产轿车整体降价水平为8%~10%,而2002年国产轿车面临WTO压力而纷纷降价时的整体降幅也不过5%~6%。车价持续下降,进一步激发了汽车消费能力的释放,轿车市场总需求从2001年的80万辆骤增至2003年的近200万辆,其中私人购车的比例超过70%。轿车由最大的潜在市场转变为极具吸引力的现实市场,原先影响市场的一些重要外部因素,如汽车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费水平、地方保护、自然灾害等没有对轿车市场产生突出影响,而产品、价格、营销和服务等内在因素开始驱动中国轿车市场。

 

    汽车行业进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进口整车对国产车影响力减弱进口政策继续调整。按照对WTO的承诺,2003年1月1日起,国家进一步下调汽车进口关税税率,其中汽车整车的进口关税降低5.6个百分点,排气量少于3升的汽油小轿车关税由43.8%下调到38.2%,下降5.6个百分点;排气量大于3升的汽油小轿车关税从50.7%下调到43%,下降7.7个百分点。同时,取消了汽车起重机及其底盘、摩托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取消了部分税号汽车及其关键件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管理。2003年汽车及其关键件进口配额为91.2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5%。

 

    进口高增长、高档化、高排量、高价位。2003年同时呈现零部件进口增幅超过整车增幅、进口轿车金额增幅超过数量增幅两个新趋势。全国共进口各类汽车(含底盘)17.2万辆,增长34.6%,累计进口金额52.9亿美元,增长63.9%。其中轿车进口10.3万辆,增长46.5%,约占汽车进口总量的59.9%,进口金额30.8亿美元,增长91.0%;越野车进口4.0万辆,增长23.3%,约占汽车进口总量的23.1%。发动机进口37.4万台,增长146.1%,累计进口金额7.5亿美元,增长74.0%。累计进口汽车车身及零部件67.3亿美元,增长73.8%。汽车商品进口金额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美国、法国、巴西、加拿大、瑞典和西班牙。从总体上看,进口轿车占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进口车赢利车种减少,经营难度加大。

 

    载货车、摩托车出口成倍增长,零部件依旧是汽车商品出口的“主力军”。2003年汽车整车(含底盘)累计出口4.7万辆,增长108.6%,累计出口金额3.7亿美元,增长49.5%。其中载货车累计出口2.5万辆,增长1.41倍,约占汽车出口总量的53.4%。发动机出口226.9万台,增长11.4%,累计出口金额3.0亿美元,增长19.8%。摩托车累计出口896.3万辆,增长1.61倍,累计出口金额14.5亿美元,增长1.23倍。此外,汽车零部件及车身累计出口金额32.5亿美元,增长26.1%;汽车摩托车轮胎累计出口金额13.5亿美元,增长34.1%。上述两类商品出口总额占全国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55.6%。汽车商品出口金额排名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香港地区、德国、日本、匈牙利、伊朗、新加坡、尼日利亚、荷兰和法国。

 

    全年汽车行业累计进出口总值为216.6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133.85亿美元,增长71.6%;出口总值82.78亿美元,增长57.1%。

 

    汽车工业经济效益增长显著,企业实现利润快速增长2003年,汽车工业克服了非典、高温、煤电油运紧张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汽车工业增加值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2003年全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998亿元,增长27.7%,增幅高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水平10.7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各小行业均快速增长。2003年累计完成新产品产值3237亿元,增长41.4%,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4%。汽车制造业、改装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发动机制造业、零部件制造业5个小行业新产品产值增幅均达到两位数以上,其中改装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业的增速较高,分别为70.0%和51.5%,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和发动机制造业的增速分别为40.5%、39.4%和15.8%。

 

    出口交货值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出口交货值增速为37.5%,各月增速始终在31%以上。

 

    产销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全行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9422亿元,增长35.1%;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267亿元,增长35.6%;产销结合良好,全年产销率为98.4%,各月产销率均保持在95%以上。

 

    利润、利税总额高速增长,各小行业和各类型企业全面赢利。2003年全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257亿元,增长36.7%;累计实现利税总额为1263亿元,增长45.5%;累计实现利润总额为754.6亿元,增长54.9%。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为8.15%,增幅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赢利突出、摩托车制造业扭亏为盈。汽车制造业、发动机制造业、零部件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增速较快,分别为55.7%、77.8%和48.3%。分类型看,三资企业利润总额增长75.1%,国有企业增长9.1%,民营企业增长45.6%。15家重点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94.72,比上年提高了79点。

 

    亏损企业个数减少,亏损额下降。2003年全行业汇总的企业个数为5460家,其中亏损企业为926家,亏损面为17.0%,与年初亏损企业1145家相比减少219家,亏损面缩小5.8%。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为43.7亿元,下降27.3%,减亏16.4亿元。

 

    当前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投资升温。受汽车市场旺盛需求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中国汽车制造业投资急剧扩张。据调查分析,沪、京、津、渝、吉、黑、辽、鲁、苏、皖、浙、闽、赣、鄂、湘、粤、桂、黔、云、琼、陕21个省、市、自治区的32个轿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发散化倾向;2003~2007年5年内各地设想和规划投资汽车的金额达2000多亿元,新增生产能力600多万辆,远超过预期的市场需求。照此发展,到2007年,全国汽车总生产能力将达到1100~1200万辆,远超过预期700万辆左右的市场需求。

 

    企业开发能力弱,核心竞争能力低。虽然汽车市场新品牌、新品种不断增加,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不多,轿车产品尤为突出。除少数品牌外,市场热销的轿车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国外引进的品牌。国内研发能力落后,基本上还不具备轿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核心技术和产品过多依赖进口将严重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健康自主发展。

 

    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将对燃油供给、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到2003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3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约占50%。预计到2005年底,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超过3000万辆,届时能源、环境和交通方面的矛盾将会更趋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