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基本情况
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实现了创纪录的1421亿美元,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的出口任务,提前实现了“五年翻两番”的发展目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32.4%,比1998年翻了一番。全年出口增速一直高出全国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44.4%。
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计算机类与通信类产品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家电类产品的出口增速却明显放慢。2003年,计算机类产品出口663.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高达46.7%,同比增长了85.5%,对全行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1%。其中打印机、显示器和微型计算机的增速均超过50%,笔记本电脑的增长最快,全年累计出口1329.6万台,出口金额高达113.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3.7%。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长也比较迅速,全年出口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0.2%,占全部出口的12.2%。其中程控交换机出口4.5亿美元,同比增长81.8%;光通信设备出口1.1亿美元,增长约200%;手机出口9500余万部,金额达73.8亿美元,同比增长39.5%。与计算机类产品相比,家电类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则明显放慢,全年累计出口270.1亿美元,增速仅为22.1%,比2002年下降了20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增长迅速,但加工贸易仍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虽然在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的贸易额并不大,只有107亿美元,只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7.5%,但其增长迅速,增速达到了50.6%。2003年,在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进来料加工贸易,共实现出口1274.9亿美元,约占全部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89.7%。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更为突出,出口总额达到1061.2亿美元,同比增长58.8%,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74.7%;来料加工出口2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15%。
私营企业异军突起,但三资企业仍是出口的主力军。2003年,中国三资企业共出口电子信息产品1189.6亿美元,占全部出口的83.7%,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出口844.5亿美元,同比增长73.8%,占出口总额的59.4%;中外合资企业出口310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放慢,完成出口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6.6%;私营企业出口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5倍,增速最快,其中广播电视与计算机出口增速高达11.8和11.6倍。
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日等发达地区,但最大的出口地是中国香港。中国香港、美国、日本、荷兰、德国、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法国和英国是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仅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就达到1171.8亿美元,约占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的82.5%。其中,对中国香港的出口额达到341.2亿美元,占总额的24%,同比增长48.8%;对美国的出口额为324.7亿美元,占22.9%,同比增长54.5%;对日本的出口额为159.6亿美元,占11.2%,同比增长41.7%。
出口省市仍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2003年排在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前5位的省市分别是广东省693.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8.8%,同比增长43.5%;江苏省271.8亿美元,占19.1%,同比增长100.2%,增幅较大;上海市180.5亿美元,占12.7%,同比增长99.4%,增长较为迅速;天津68.7亿美元,占4.8%,同比增长24.2%;福建55.5亿美元,占3.9%,同比增长44.2%。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使中国95%以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7%下降到13%,给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由于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致使一部分外商开始向境外转移其投资,影响了中国整体的投资环境。
国外开始设置贸易壁垒对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进行限制。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加强和市场占有率的逐步扩大,一些国家开始利用反倾销、技术壁垒、收取高额专利费等做法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口,使得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致使产品附加值偏低。虽然200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上还处于加工制造阶段,只能从事一些组装或加工类的生产,其产品附加值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