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极不平凡而又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船舶工业既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非典疫情、钢材涨价等给中船集团公司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就在非典肆虐的四五月份,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对中国船舶工业做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还针对这一宏伟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此,经过多次研究,中船集团公司把第三次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三一”发展目标又提前了6年来实现,即在2005年、2010年进入世界造船集团“五强”、“三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发展,再用5年的时间,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从而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2003年是中船集团公司成立四年多来发展最快、成绩最显著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经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03年,中船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工作既面临非典疫情和钢材涨价的不利局面,也遇到了国际造船与航运市场持续好转、全球新船订造异常活跃的好时机。在2003年抗击非典灾害的非常时期,集团公司审时度势,及时加强了集团公司上海总部的指挥功能,集团公司领导和一些部门人员进驻上海船舶大厦办公,贴近基层,贴近生产经营第一线,使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全面大幅度增长,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产方面。2003年中船集团公司生产总量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工业总产值全年完成19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3.8%,同比增长24.5%,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年新开工船舶396万吨,为年计划的125.8%,同比增长60.9%;全年完工船舶216.9万吨,为年计划的103%,同比增长77.1%,完工量继2001年首次突破200万吨大关以来,再创新高;配套产品完成产值19.1亿元,为年计划的117.9%,同比增长13.7%。
经营方面。2003年中船集团公司按照“积极进取、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经营方针,共承接已生效船舶订单872.7万吨,同比增长253.9%,其中出口船731万吨,占83.8%;承接合同金额362.3亿元,同比增长124.2%;各船厂手持船舶订单1163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6万吨,骨干船厂有了三年稳定的造船任务。870万吨的年接单量相当于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最高接单纪录的四倍,近1200万吨的手持船舶订单量相当于原船舶总公司最高手持船舶订单量的三倍。
在船舶产品生产经营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海洋工程生产经营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2003年6月22日,15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海洋石油111号”,在外高桥造船公司完工并交付中海油。这艘上海开埠以来建造的最大吨位海洋工程,建造周期只有16个月,比合同期提前了一周交付,刷新了大吨位FPSO最短建造周期的世界纪录。外高桥造船公司正在建造另一艘17万吨FPSO,并积极开发32万吨FPSO。海洋工程已开始成为中船集团公司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重大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外高桥造船基地一期工程,2003年10月18日全面竣工,圆了中国几代造船人的一个梦。四年来,外高桥造船基地在一期工程建设中实现了建厂、造船、育人“三同步”。2003年,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新船订单406万吨,累计手持新船订单510万吨,两项指标均居国内排行榜第一名;同时,造船完工3艘,计50万吨。外高桥造船基地的建成投产,为中船集团公司积累了快速高效建设现代化大型船厂的经验。
卢浦大桥建成通车。控股投资建设卢浦大桥,是中船集团公司多元化经营的重大突破,是中船集团公司为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积极参与上海经济建设的重大举措。由造船企业直接投资大型桥梁建设,这在国际造船界尚无先例。2003年6月28日,卢浦大桥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顺利通车。这座由江南厂承担钢结构制造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拱桥,以高超的技术和良好的质量赢得了广泛赞誉,并且被美国国际桥梁会议评为2004年度国际“桥梁奖”。控股投资建设卢浦大桥充分体现了集团优势,为集团公司开拓民品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船集团公司“长兴工程”和“龙穴工程”两大新造船基地项目全面启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重要批示精神,推进上海地区船舶工业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2003年7月24日,中船集团公司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上海地区船厂布局调整有关问题的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明确了上海市在长兴岛安排8公里岸线用于中船集团公司所属江南等船厂调整搬迁。“长兴工程”的建设目标是建成世界最大、最具竞争力的造船基地。8月28日,中船集团公司又与广州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南沙龙穴岛安排岸线4.5公里,用于集团公司建设。根据协议,广州南沙龙穴造船基地投资45亿元,在2008年以前形成200~300万吨造船能力,成为华南最大、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三、科技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中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加强。一年来,中船集团公司以项目为纽带,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推进了708所、604院与集团骨干船厂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探索了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与708所合资成立的欣业船舶设计公司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厂所结合的新路;在继续抓好江南、沪东中华、广船国际三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完成了外高桥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
在推进厂所结合的同时,以新船型开发为重点的产品开发工作取得新的成绩。新型海上油田浮式生产储油轮、大型集装箱船、17.5万吨大型散货船等项目完成研究任务,扩大了中船集团公司在这些产品领域的领先优势;继中标广东LNG项目后,又中标福建LNG项目,批量接获世界顶级船舶产品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将实现中国造船史上的新突破;大功率低速机研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首台超大型油轮(VLCC)主机交付船厂。另外,在非船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中船集团公司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2003年重点实施了集团公司骨干网络的升级工作,并向江南、沪东中华、广船国际等十个骨干单位延伸,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外高桥公司引进韩国HANA造船CIMS软件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结束,签订合同并转入实施阶段。
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四集中”改革稳步推进。从2002年起,中船集团公司开始探索和实行对各企业经营、采购、资金和船型开发的集中管理,即“四集中”改革,以优化集团公司资源配置,加快形成集团优势,增强集团整体竞争力。2003年,通过发挥中船贸易公司、中船财务等现有功能性公司的作用,“四集中”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从集团公司实际出发,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不断创新。2003年,集团公司在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公司开始试点在公司设立常务董事会制度,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推进了存量资产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积极推进上海船厂与澄西船厂的重组,构建崇明修造船基地。二是继续对广州地区四厂一院进行整合,并于2003年8月更名成立了广州造船公司。三是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工作。对于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中船集团公司也正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稳妥操作,帮助它们有序退出市场。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03年,非典疫情和钢材涨价大大增加了集团公司生产经营成本,严重影响了集团公司经济效益水平。面对不利局面,集团公司全面深化“四集中”改革,细化各项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不断压缩单船成本,仍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9.6%。与上一年同口径相比,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8亿元,同比增长21.7%,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