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
中国政府网
 

    2003年纺织行业的好形势和国民经济呈现新的上升周期相一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行业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效益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总额为21500亿元,比上年净增3000亿元。纺织各大类产品产量增势较猛。化学纤维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181.14万吨,比2002年净增189.94万吨;棉型纱983.58万吨,净增133.77万吨;布374.64亿米,净增52.74亿米;服装328.08亿件,净增75.72亿件。

 

全国主要纺织产品产量

名 称 单位 数量
化学纤维 万吨 1181.14
粘胶纤维 万吨 80.02
合成纤维 万吨 1089.00
锦纶纤维 万吨 56.51
涤纶纤维 万吨 933.18
腈纶纤维 万吨 62.86
维纶纤维 万吨 3.26
丙纶纤维 万吨 27.50
万吨 983.58
亿米 374.64
印染布 亿米 319.00
绒线(毛线) 万吨 65.74
呢绒 亿米 4.43
苎麻布及亚麻布 亿米 5.00
万吨 11.10
丝织品 亿米 63.28
其中:桑蚕丝及其交织品 亿米 6.62
服装 亿件 328.08
梭织服装 亿件 136.73
针织服装 亿件 190.00
羽绒服装 亿件 1.35

 

注:产品产量中不包括家庭及个体劳动者生产的产品

 

    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统计,2003年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有出色表现,较上年呈现增长全面提速和效率提高的特征。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2877.84亿元,同比增长22.76%;产品销售收入12342.46亿元,增长24.60%;销售产值(现行价)12594.85亿元,增长23.20%;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同比分别增长22.76%、21.98%,产销率超过97.64%,比上年提高了0.1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2.13次,比上年增加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比上年增长0.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达443.98亿元,增长30.26%。

 

    二是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持续高增长,拉动了纺织工业高速增长国内市场对纺织三大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3年社会衣着类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37.18亿元,同比增长9.2%,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消费分别增长10%、13%。

 

    2003年世界经济有所复苏,世界贸易增长4.6%,给加入WTO后的中国纺织业带来了新的出口增长机会,加上中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以及配额逐步取消,全年纤维制品出口达到804.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72%,其中对设限地区出口占1/4;进出口贸易顺差达648.89亿美元,为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2.54倍。中国纤维制品出口占全球比重的17%,比上世纪末增长2.4个百分点。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拉动下,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2007万吨,比2002年净增250多万吨,约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0%

    中国纺织工业进口和国内市场开放进一步扩大。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纺织品服装进口155.86亿美元,拉动各国相关产业如天然纤维、纺织机械、化纤单体原料及染化料向中国出口110亿美元,合计近270亿美元,而且呈现进口递增态势。

 

    三是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2000年相比纺织行业呈现出三个主要的结构性变化:

 

    首先是资本结构更加多样化,产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国有资本通过市场化改组与国有企业资本多元化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资本素质,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非国有资本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重从82%上升到84%,该类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了0.05个百分点。

 

    其次产业的技术构成大幅提高。2003年进口国际先进技术装备达到44.7亿美元,国产新型设备销售达到350亿元,棉纺业设备中20世纪90年代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30%上升到45%,无梭化率达到50%,产品中无梭布比重和无结头纱比重分别为60%和55%,均有了大幅度提高,染整工艺和技术稳步提升,高档面料产品生产和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在2003年出口增长结构中,纺织品一般贸易出口增幅达34.31%,远远高于加工贸易出口10%的增幅,出口服装使用国产面料增多,使服装一般贸易比重达63.7%,比上年提高了4.26个百分点。新增的聚酯化纤能力大都具有技术起点高、规模容量大、国产化技术成本低、直接纺丝等先进产业技术特点,2003年1~12月化纤产量增长17.55%,销售收入增长32.05%,利润增长30.32%。

 

    第三是产业资源结构发生积极变化。2003年化学纤维产量达1181.14万吨,占世界化纤总产量的1/3,占国内纤维总产量的65.7%,差别化纤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化纤行业的发展有效满足了国内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增强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化纤纺织品及服装的出口比重已达到35.4%,在2003年有效地降低了国内棉花价格上涨给纺织工业带来的风险。

 

1998~2003年中国主要进口纺织类产品变动统计

年份 棉花
(万吨)
羊毛
(万吨)
化纤单体
(万吨)
化纤
(万吨)
纺机
(亿美元)
染化料
(万吨)
纺织品
(亿美元)
服装
(亿美元)
1998 22.41 16.86 171.90 172.9 11.66 - 110.12 10.66
1999 7.28 19.88 298.80 142.1 12.52 3.57 109.94 10.95
2000 8.40 30.07 450.47 165.3 19.13 4.21 127.03 11.84
2001 11.26 30.91 559.58 147.3 25.14 4.63 124.58 12.62
2002 20.80 23.72 754.91 171.98 35.19 5.63 130.26 13.37
2003 87.00 19.27 904.52 185.84 46.11 10.8 141.83 14.04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四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行业布局结构产生两个积极效果。首先大企业及集团进一步壮大。化纤行业、棉纺行业、纺机制造业的前50名企业销售集中度增长较快,其中十大化纤厂聚酯生产占全国聚酯产量的40%。2003年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户数增长10%,销售增长24%,资产增长18%,从业人数增长6%。其次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相同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群体,加之当地政府因势利导,使产业与区域有效结合,释放源于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区域化的集聚效应,成为当代中国纺织业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近年来沿海地区在县、乡、镇形成的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大量社会调查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选择了19个县级市和19个镇作为产业集群试点,重点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经过一年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3年再选择13个县级市和17个镇进入试点。这两批试点的32个县级市、36个试点镇的纺织行业总规模约占全国的1/4。实践证明,这些集群对提升中小企业社会化生产力水平、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来自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上升阶段使内需拉动增强和市场化进一步深入的大好形势,也来自于国家和平外交政策、综合管理部门有效调控所争取到的有利于中国纺织工业发挥比较优势的外部环境,同时还来自于行业自身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大规模改革、调整和技术进步的积极成果。同时,还要看到在行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是重复建设问题。2003年行业发展的主流是产业升级,但对局部存在的盲目投资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要予以高度警惕,切实防患于未然。

 

    加入WTO后纺织工业市场看好,某些地区出现片面追求扩大棉纺规模,急于铺摊子的现象。尽管这一危险的苗头已在棉花供求矛盾中得到一定的市场抑制,但它的出现对全行业是一次深刻教育。这些问题的重新出现,与思想认识仍停留在粗放型发展老路和对市场规律缺乏认识有关;与市场规则不完善以及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致使一些地方出现所谓“超常规”发展,让一些企业和地区占有不公平竞争的利益有关。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引导和教育,就有可能演化成全局性的灾难,丧失行业的大好形势。

 

    第二是棉花问题。三季度以来棉价的急剧上涨成为2003年纺织行业运行最突出的问题,暴露出我们在积极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还不善于运用市场化方法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资源”,对棉花供求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

 

    2003年三季度棉田受灾,但国储棉不多,需求却很大,国家发改委及时向社会发布通过棉花进口调节,年度基本平衡的信息,但由于棉花流通体制仍未真正与国际市场接轨,结果被棉贩子打了时间差,炒热了国内棉价,最高到18000多元/吨,高出国际1700多元,使相当一部分企业不堪重负,而事实上全球棉花市场仍处在供大于求的局面。利用主动配额的有利条件,加上国内的棉花和化纤短纤产量,平衡本年度纺纱用原料本不应如此紧张。

 

    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既然是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为依据,就注定要使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由市场主体自主有效配置。然而中国纺织工业使用国际资源还有体制上不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内受灾的情况下,广大企业更加希望国家放开棉花进口,让棉纺企业能直接从国际市场上采购棉花。这既有利于规范和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也有利于为广大棉纺企业营造一个与国际竞争对手公平的竞争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听取了企业的意见,提前为企业安排年度增加进口的配额,这样有利于实现两个市场价格接轨,对农民没有害处。相同价格国内棉多了,企业当然愿意用国棉,棉花减产了,也不至于发生惜售和炒作,有利于防止棉花大起大落。放开不等于国家撒手不管了,相反需要更完善的预警体系和市场监管制度,建立更高效的维护农民利益和纺织产业安全的市场办法,探索建立中国棉花流通领域的期货交易制度。棉花市场波动对纺织行业再一次警示,发展纺织业必须重视对资源的优化、高效使用,纺织企业应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档次、加强管理、增加使用化纤比重以及提高其他各类纤维使用效率等方面不断加强,这是提高棉纺织业应对资源风险最重要的出路。

 

    第三,加入WTO后虽然歧视性的配额体制将按时间表逐步解体,但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高增长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加剧,贸易摩擦增多,纺织行业应对机制亟待改善。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突出表现是: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增长进行限制;利用非关税壁垒进行限制;利用区域贸易集团或双边自由贸易体制进行排斥。在2003年里,针对中国纺织工业的贸易摩擦增多,11月17日美国政府率先决定对中国三类纺织品设限,并于12月24日起正式启动,接着欧盟表示密切监视中国纺织品出口,防止中国产品出现“贸易转移”等等。这些迹象意味着中国纺织品出口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贸易保护挑战。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一方面在政府层面加强国际交涉,另一方面组织行业和企业积极应对。纺织行业必须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自身分析,必须尽快克服自己的不足。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不善于应对贸易摩擦,要尽快改变产业出口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提升;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收购制、吃配额的影响,行业自律能力差,预警系统不健全,规范贸易行为缺乏内部约束力。二是从外部分析,要扭转传统体制下内外贸分离、出口和生产分离遗留下来的产业无外交的弊端,行业协会要主动承担起产业外交的重任,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和对话交流渠道,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第四,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方式、营销方式落后、技术落后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表现仍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