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发展综述
中国政府网
 

一、实现了运输飞行和空防安全年目标

 

    全行业在上半年防控非典任务重、下半年振兴生产任务重和全年体制改革任务重的情况下,牢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大力落实“严在组织领导、严在规章标准、严在监督检查、严在教育培训、严在系统完善”的“五严”要求。组织进行了多次安全检查,加强持续性监督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跟踪检查,落实整改措施。对多起典型不安全事件,进行了严肃查处。继续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了飞行、机务、空管、安检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多方采取措施加强空防安全工作,对旅客随身携带液态物品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安全形势。全年全行业没有航空运输飞行事故;通用航空发生飞行事故1起,比上年减少1起;航空地面事故3起,比上年减少2起。飞行事故征候100起,事故征候万时率0.50,比上年下降0.08;事故征候万架次率0.78,比上年下降0.01。从2002年“5·7”事故后算起,截至2003年底,运输航空已连续安全飞行303万小时(19个月),超过了历史上连续安全飞行270万小时的纪录。在2003年,成功挫败了2起炸机、劫机事件。

 

二、生产效益形势恢复较好

 

    2003年第一季度,航空运输生产开局良好,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8%、14.1%和15.1%。但第二季度,非典疫情使民航遭受巨大损失,4~6月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48.9%,其中5月下降78%。这3个月比上年同期少运旅客约1000万人,按第一季度的增长水平则少运1300万人,全行业损失运输收入约100亿元人民币,航空公司出现巨额亏损。6月份非典疫情缓解后,民航总局及时制定“蓝天振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7月份开始,国内航空运输出现了较快恢复态势。8月份以后,生产效益形势较好。下半年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7%、20.1%和14.3%。其中8月份,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全行业全年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71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8759万人,货邮运输量21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6%、1.9%和8.4%。全行业通用航空完成作业飞行63504小时,比上年增长10.3%。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年亏损30亿元,比上年减利增亏37亿元。其中航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亏损27亿元,比上年减利增亏30亿元。

 

    为减轻非典对民航的影响,缓解民航经济效益方面的压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从2003年5月至12月,国家免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23.3亿元,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等税金14.3亿元,共计37.6亿元。

 

    截至2003年底,全行业共有航线1155条,其中国内航线961条(含港澳航线43条),国际航线194条;全行业在册运输飞机总数为661架,其中客机643架,座位数11万个;货机18架,业载能力1080吨。2003年全行业运输飞机平均日利用率7.8小时,比上年下降0.7小时。平均正班客座率64.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正班载运率为61.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三、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2003年,民航克服因非典造成基金减收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调整基金拨付计划,合理调配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债资金,搞好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全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4个重点投产项目中,西安咸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已按期投产,三亚区域管制中心、总局空管局运行中心保障系统已基本建成,和田机场改扩建将于2004年投产。9个重点续建项目中,拉萨贡嘎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已通过初步验收,广州新白云机场、重庆江北机场航站区扩建等8项工程进展顺利。5个重点新开工项目,青海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已通过竣工验收,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西安和乌鲁木齐机场Ⅱ类运行工程,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广州-上海航路工程已进入前期审批、招标或已经开始实施。除重点建设项目外,一批支线机场以及空管、安全、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截至2003年底,全国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共有143个,其中航班机场131个,停航保管机场12个。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26个,通航125个城市。

 

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全行业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民航体制改革方案》,大力推进各项改革。民航总局机关完成了职能、机构调整,12个司局办的141项职责改为11个司局办的137项职责。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和乌鲁木齐7个地区管理局完成机构改革。省(区、市)民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及机场公安体制改革全面、同步展开,撤销原24个省(区、市)管理局,改设26个民用航空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原由民航总局直接管理的机场绝大部分已交由地方政府管理。组建了空中警察队伍,从现有安全员中录用1200人的工作已经完成,其他从公安机关选调800人的方案已报请公安部待批。民航科研机构改革方案已获科技部批准。形成了民航协会改革方案初稿。召开了民航国内航空运价改革方案听证会,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各集团公司的内部改革重组稳步推进,重组效果初步显现。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A股发行上市工作,分别募集资金26.4亿元和23.5亿元。沈阳、大连机场股份制改造工作完成,股份公司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进行过几次重大体制改革,先是改变军队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再是民航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分设,引进竞争机制;最近一轮的改革,是政企分开、联合重组、机场下放地方管理。随着《民航体制改革方案》规定的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中国民航即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行业管理体制。

 

五、对外开放迈出较大步伐

 

    2003年,中国与蒙古、奥地利、澳大利亚、荷兰、法国、日本等12个国家签署了新的航权安排协议,扩大了航权安排。海南省试点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厦门和南京试点扩大货运第五航权的开放,标志着中国民航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迈出新步伐。发展民航双边关系,与冰岛正式签署航空运输协定,与埃塞俄比亚、尼泊尔重新签署协定,与澳大利亚、阿富汗草签新协定,与古巴签署推动两国通航与合作纪要。到年底,中国已与92个国家签署了民用航空运输协定。加强在国际民航多边领域中的作用,参加国际民航组织第五届全球航空运输大会和中国-东盟第二届运输部长会议,表达中国对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和参加与促进区域航空运输合作的积极态度。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活动,参与商务部对《服务贸易协定》空运附件、国内规章和紧急保障措施以及政府采购协议等规则谈判意见的研究;协助商务部完成世贸组织对中国的第二次过渡性审议;提出中国对申请加入世贸组织国开展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民航要价原则。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国-新加坡合作项目,建立中-新民航合作高官委员会定期会晤制度并举行第一次会议,在厦门建立中-新机场管理学院。国航与美联航、南航与日航、东航与日航签署代号共享协议。审核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个,协议利用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加28%。办理境外投资项目2个,对外投资额2810万美元。

 

六、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初稿已完成,共修订条款100项。全年共颁布民用航空规章4部,其中新颁布1部,修订3部。民航总局现行有效规章(含规章性文件)共137部。《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草案)》《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管理规定》等一些行政法规、规章进入最后审定阶段。开展行政审批项目清理,经国务院批准,取消了6项审批项目。加强了航空法律国际交流工作。组织开展了民航监察员法律基础知识培训。民航执法工作不断加强,截至年底,有民用航空监察员976名,基本适应当前民用航空安全和市场监管工作的需要。

 

七、科教工作继续推进

 

    在原有8个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完成了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机场工程2个科研基地评审工作,民航科技创新体系初步构建。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航空公司运行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和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继续推进民航信息化进程,加快离港系统建设工程进度,百家机场离港系统全部建成。推广电子客票,颁布实施电子客票行业标准。制定民航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等级和技术标准。开展民航科普活动,组织航空百年知识大奖赛。加强民航院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组织开展了民航院校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估。加强公务员培训,对总局机关公务员举办了“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轮训。举办了面向全行业机场管理人员、航管人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青年管理干部等一系列培训班。与波音公司合办第一期民航工商管理硕士班。

 

八、消费者权益保障工作更加得到重视

 

    2003年,民航总局运输司成立了消费者事务处,自成立以来已受理投诉60起。民航地区管理局市场管理处亦设专人管理消费者事务。“民航协会运输服务质量监督中心”更名为“中国民航总局消费者中心”。为提高航班正常率和服务质量,民航总局组织开展了两期“始发航班正常百日竞赛”活动,效果比较明显,促进了航班正常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行业全年航班正常率为79.8%,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航班正常率为79.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际航班正常率为82%,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