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
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12月5日至7日在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这些指示,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育部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2003年2月,教育部推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改变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该计划包括六项计划以及十项举措。六项计划包括重大课题攻关计划、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学术精品奖励计划、文科教育改革计划、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计划。十项举措包括启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将高校文科教师列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等。
为保证“繁荣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部成立“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和领导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工作。
3.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在北京揭晓
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颁奖仪式于11月6日在北京举行。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获奖的六项作品是:都阳著《中国贫困地区农户劳动供给研究》、朱恒鹏著《前沿思索:中国经济非均衡分析》获经济学奖;周光权著《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方长平著《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获政治学法学奖;渠敬东著《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色音著《东北亚的萨满教——韩中日俄蒙萨满教比较研究》获社会学奖。
“胡绳青年学术奖”是中国社会科学最高层次的青年学术成就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胡绳家乡苏州市协办。1997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胡绳倡议并带头捐款设立“青年学术奖励基金”,旨在鼓励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出好成果、多出人才。几年来,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两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在学术界尤其是青年学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和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