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内市场发展克服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
一、商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消费品市场受非典影响,销售增长呈V字形走势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上年0.3个百分点。一季度开局良好,同比增长9.2%,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受非典疫情影响,二季度增长6.7%,低于上年同期2个百分点;三季度迅速回升,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四季度加快发展,同比增长10.3%,增速快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777.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6064.7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为3.5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扩大0.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7692.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增幅与2002年持平;餐饮业零售额6065.7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下降5个百分点;其他行业零售额2083.6亿元,同比增长0.2%,增幅下降3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市场销售规模和增长创历史新高2003年全社会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8.7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5%,增幅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比历史最高的1992年高0.9个百分点,其规模及增长速度均创下历史新高,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一轮高涨期。分品种看,煤炭消费增长16%;钢材消费增长24.56%;水泥消费增长21.46%;全国汽车累计销售增长34.26%,达439.08万辆,其中轿车销售增长75.28%,达197.16万辆,成为当年需求增长最快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轮胎和相关材料需求的增长;2003年国内轮胎需求同比增长24%。其他生产资料需求也表现强劲,需求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
商品市场供求形势总体好转,部分重要商品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供求偏紧状况2003年上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7种,占排队调查商品总数的14.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下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29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1.5%,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7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71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8.5%,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7个百分点,是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历次商品供求排队中供求平衡的商品所占比重最大、比重提高幅度最大的一次。非典疫情突发期间,一些居民生活消费品消费下降,而药品、卫生和消毒防护用品、保健食品和体育健身用品消费大幅上升,一度出现局部供应紧张的局面,但很快就恢复到正常。9、10月随着投资和生产高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变化,加上人为炒作的因素,粮油、棉花、煤炭、柴油等部分商品供应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偏紧状况。2003年32种主要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1个百分点,供需差率为-1.04%,基本保持大体平衡的格局。相当一部分产品需求增长快于资源供给,热销产品明显增加。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与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会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厅、经贸委、商委、内贸办、财贸办及有关生产资料经营企业对煤炭、成品油、钢材、天然橡胶、水泥、汽车、化肥等300种生产资料第三季度市场供求情况调查显示,市场供求旺盛产品有97种,占监测数的32.3%;市场供求平稳的有185种,占监测数的61.7%;市场供求平淡的18种,占监测数的6%。
价格持续回升,第四季度物价水平明显上扬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涨幅分别提高1.9和2.0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从各月价格变化上看,1~12月各月居民消费价格连续上升,涨幅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其中9、10、11、12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1.8%、3.0%和3.2%,后3个月价格涨幅明显扩大,平均上涨2.7%。
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0.1%,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2个百分点。零售物价中除了燃料、首饰和食品价格分别出现较大涨幅之外,其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均为下降。进入第三季度,受粮食、食用油、肉禽及其制品等食品价格的突发性上涨的影响,零售物价在10月份以后又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0月份上涨0.3%,11月份上涨1.4%,12月份上涨1.9%,涨幅十分明显。
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水平平稳回升。12月份,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同比上涨3.1%,1~12月,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4.8%,农产品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食用植物油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特别是9月份以后,粮棉油价格出现突发性的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现代流通发展加快,大型流通企业成长迅速连锁店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3年销售额排名前30位的连锁企业累计销售额27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店铺总数为10321个,比上年增长35.1%。30家大型连锁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中国大中城市,通过连锁经营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比重逐年提高,2003年上海、北京、天津市连锁企业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9.3%、21.6%和19.6%。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迅速。2003年,中国社会物流商品总值,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5%。旧货等传统行业加快改革步伐,开拓新的营销领域,二手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交易同比增长20%左右;拍卖业中土地使用权、国有企业产权、旧机动车的拍卖成交额迅速增长;典当交易中,房产、汽车典当已占主体,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交易已占80%左右;大型流通企业商品销售继续回升。2003年,全国百家主要大型百货商场累计完成零售额15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2003年全国46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35.2%,大大高于同期全社会销售额19.4%的增长水平。2003年末,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3265个,比上年增加7个,实现商品交易额达21514亿元,比上年增长8.4%。
二、商品市场稳定增长的原因
扩大内需的政策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2003年,宏观经济政策在继续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强调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得到巩固和完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GDP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好转,为2003年商品市场发展拓展了较大空间。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00元,在上年增长13.9%的基础上,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同比增长4.3%。全年金融机构工资性现金支出28641亿元,同比增长20.6%。股市回暖,增加了投资者财富,有利于消费扩大。2003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盘1497.04,较上年同期增长10.3%。
劳动和就业及劳动保障支出增加2003年末,全国就业人数7.44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2.56亿人,增加859万人。全年有44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2003年,国家财政预算社会保障支出及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同比分别增长20.6%和28.3%。
非典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各项救市措施效果显著年中暴发的非典疫情,使消费品市场,特别是餐饮、住宿和服务业市场遭受巨大的损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非典疫情很快得到遏制,为消费品市场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防治非典的同时,始终没有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及时出台了对包括餐饮业在内的冲击较大的行业实行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和各部门积极应对,多方面采取措施,消费品市场得到良好的恢复和发展。
消费结构升级提速,新兴消费带动作用增强2003年汽车、住房、电子通讯器材、家庭装饰装修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增长迅速,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03年,中国轿车销量204万辆,同比增长92.8%,商品房销售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中,汽车类零售增长68.5%,通讯器材增长7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18.3%,家具增长28.2%。
集团和公共消费增加较多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集团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为防治非典和消除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加快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行政管理费和其他财政预算支出以及企业支出中用于消费的比重显著增长。
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增速加快2003年中部地区内蒙古、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半数以上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超过10%,其中内蒙古、山西增幅位居全国前列。西部地区青海、新疆、四川、宁夏、贵州等半数省区增幅超过10%,其中青海、新疆位居全国前15位。
物价水平显著回升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较2002年同期回升了2.0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虽仍为负增长,但较上年同期回升了1.2个百分点;全年物价上涨因素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7个百分点。
信用消费的范围不断扩大,增长加快2003年,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15732.6亿元,同比增加5063.4亿元,增长47.5%,消费信贷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提高到9.9%。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投放个人消费贷款新增4074亿元,年末余额2200多亿元,所占比重为12.25%,新增汽车和住房按揭贷款分别为748亿元和336亿元。
三、商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所降低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率由2000年的61.1%下降为55.4%,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8.2%降到了43.2%,农村居民消费率由21.5%降至18.3%,是改革以来的最低水平。伴随着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下降。1978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1%,2003年降为34.5%,较2000年降低38.5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增速下降,城乡市场差距继续扩大2003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幅差距由1993年的2.8个百分点扩大到3.2个百分点。收入差别的扩大,使城乡市场增幅差距不断扩大。2003年,城市与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同比增幅差距扩大到3.5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36%下降到35%。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1.6倍,但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之比由1997年的1.56倍扩大到1.85倍。
储蓄意愿过强,消费倾向不足2003年末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高达10.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2%。1998至2003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3.9%、5.1%、10.3%、13.0%、16.1%和28.4%,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分别增长6.8%、6.8%、9.7%、10.1%、8.8%和9.1%,大多数年份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增长。2003年末消费者预期指数为93.8,虽较6月份的86.8有较大回升,但与2002年同期的97.8仍有不小差距。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但城乡居民储蓄和投资倾向却显著增强。
部分重要商品供求和价格波动过大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和容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国家,一些重要农产品生产不均衡,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十分容易引起市场波动,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市场的波动。2003年,不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非典疫情,而且禽流感及其他动物疫病和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使灾区居民消费有所减少。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期间,局部地区出现抢购风潮,由于采取措施及时,很快得到平息。9、10月,粮油价格暴涨,一度引起消费者心理恐慌。近年来,中国部分重要商品受国际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旅游对市场销售拉动作用减弱2003年,受非典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境外游客入境大幅减少,旅游对消费品市场的带动作用大幅减弱。
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行业垄断、地区封锁、无序竞争、假冒伪劣等现象继续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又有所抬头,上述因素直接影响着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四、贸易市场工作进展情况
努力做好市场运行调控工作一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先后建立了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和茧丝绸行业等四个直接监测系统,印发了《关于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市场监测工作步入了依法监测的法制化轨道。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市场运行调控专家队伍,聘请了一批信息工程师,以地方商务主管部门、驻外特派员办事处、驻外经商参赞处、专家和消费者为对象的专项调查系统网络也初步形成。起草了《全国流通产业运行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了全国商品流通数据库建设方案,同时围绕市场规模、运行质量、消费结构、网点布局、重要商品、重点企业、现代化水平、组织化程度、国民经济运行等九大指标采集大量监测数据。二是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开展专题分析,加强了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市场,煤炭、钢材、成品油、焦炭、水泥等重点生产资料市场的监测,及时对商品市场运行情况做出分析预测,不仅对年度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和趋势预测,而且对季度情况进行分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展重要商品供求排队分析,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商品目录,扩大了调查范围,改进了调查方式,其分析数据被业界和专家学者广泛引用。三是经国务院同意,与15个部门联合下发《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完成了《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确立了信息引导、区域调拨、动用储备、增加进出口等7种市场调控方式。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了《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和《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制定了《中央储备肉活体基地场资质条件》和《中央储备糖仓库资质条件》两个行业标准。国家储备糖、储备肉、边销茶及茧丝绸储备管理职能也逐步理清,运用储备物资平抑市场波动、确保市场供应的能力增强。
重点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一是进一步修改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积极落实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各项政策,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态、多业种(包括石油、农资、汽车、药品等)、欠发达地区发展,鼓励和推动连锁经营企业做强做大。指导大型重点流通企业进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批发、仓储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物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建立专业化加工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定期整理商业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调查问卷,开展中国商务领域电子商务白皮书的编辑工作,重点就烟草等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推进重点行业发展电子商务。做好散装水泥推广工作,完善管理办法,加大了宣传力度。二是研究提出了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案,基本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政策措施及工作重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鼓励中小流通企业进行体制和技术创新。会同有关部门研究了流通企业政策性亏损处置、历史包袱处理、企业兼并破产、发行股票和债券、土地出让及划拨等有关政策措施。召开了全国流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积极推进深化流通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流通改革试点初步方案》。
大力开拓城乡市场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税收、国债贴息、降低刷卡手续费等政策,深入开展全国工商、商商联手开拓市场系列活动。发出了《全国工商企业联手开拓市场倡议书》和《全国商业企业联手开拓市场倡议书》,促进工商、商商企业联手开拓市场。大力推进“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推动流通行业创企业品牌、创商业品牌、创服务品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拟定了《关于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并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转发。同时,在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也进一步加大了力度,重点开展了农产品流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环节的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重要商品和特殊行业管理一是按照压缩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提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减少成品油市场批发企业和加油站的数量。大力推动成品油分销企业合并纳税工作,促进批发企业整合,加快建立现代化成品油分销体系。积极做好成品油市场对外对内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完善成品油市场监管配套法规和政策,对搞好成品油分销体系规划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研究制定成品油分销企业资质标准工作,严格成品油批发、油库和加油站(包括水上加油)企业的市场准入。二是印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强牛羊屠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生猪屠宰集中开展整治专项检查,组织制定了《生猪屠宰厂(场)资质等级要求》,并按照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加快推动《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酒类市场专项整治,加强相关标准的编制工作,探索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自律和协调功能,积极推动《酒类流通管理条例》立项。四是加强了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核发工作,并对审核结果进行了公告。下达了全国茧丝生产指导计划、布置蚕茧收购价格、调整丝类商品出口配额有偿使用政策等工作。五是按照“法律先行,加强协调,打好基础,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旧货业、鼓励发展租赁业、稳步发展拍卖业、规范发展典当业。六是与认监委联合下发了《绿色市场认证实施细则》,并初步确定了绿色市场认证机构。加快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选择部分城市的部分企业,以肉、菜、酒作为重点商品,通过商务部网站建立了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有机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断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制定了《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为商品市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依据。起草了《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会同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将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市规划,并制定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截至2004年6月底,已有8个城市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编制,25个城市完成规划初稿,153个城市正在编制规划。二是认真清理了原物资部、商业部、内贸部、国家经贸委时期颁布的涉及内贸流通工作的2013件法律法规,提出了明确的废、改、留意见。针对地区封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会同监察部、法制办、财政部、交通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清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规定的通知》。这些工作为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组织修订了《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制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另外,还公布了《商用木材及其制品标志》《中央储备肉活体基地场资质条件》等7项行业标准。为进一步做好标准化工作,对国内贸易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四是研究制定了《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和《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
积极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是重点围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毒鼠强专项整治,以及建材市场、汽车市场、通讯产品和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等专项整治,以及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专项整治、保护知识产权等活动。二是会同有关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诚信教育宣传活动,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体系试点工作也全面展开,有的已经形成完整的工作思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推动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制定了商务领域信用建设工作安排,并组织在商务领域开展“诚信兴商”活动。三是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在着力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和权钱挂钩等问题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行政执法等试点工作在一些地方取得良好效果,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了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