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要求,立足改革创新求发展,大力推进“四项改造”(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经营网络),自身活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4860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消费品零售额1323亿元,同比增长6.3%;直接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733亿元,同比增长2.7%;直接收购和帮助农民推销的农副产品742亿元,同比增长16.8%;进出口总额334亿元,同比增长36.5%。全系统汇总实现利润42.3亿元,同比增长47.5%,这已是连续四年汇总赢利。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呈现良性态势。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农增收取得新成绩
2003年,总社下发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指导办法(试行)》,在全系统开展了示范专业合作社确认活动。通过典型带动,不断提升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农业部确定的31个试点专业合作社中,有16个是由各地供销社领办的。同类专业合作社出现了联合与合作的趋势。浙江省供销社联合省内的几十个同类专业合作社和加工龙头企业,成立了茶叶、香菇两个省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社员增收效果明显。
通过改造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系统具备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已达700多家,其中重点龙头企业161个,带动农户872.9万户,较上年增加26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791.9亿元,同比增长20.9%,为农民增加收入60.6亿元。实施品牌战略,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全系统已有124个品牌147个产品被授予全国供销社名牌产品称号。
积极兴办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提高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系统已建立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1200多个,年交易额达332.3亿元,同比增长18.5%。南京市供销社农贸中心,牵头建设南京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带动农民发展果品产业化经营,使全市60%以上的地产果品通过该市场进入零售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大力引进连锁、配送等新的经营业态,整合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省林州市供销社改建和新建农村经营服务网点600多个,并建立连锁配送体系,把基层网点嫁接改造成连锁超市,实现全市村村都有供销社网点,使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得到了购物的便利和实惠。
加强联合与合作,网络整合实现新突破
全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快了传统经营网络的改造步伐。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供销社提出了网络改造实施意见,把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入农村,迅速推进了网络建设。浙江省供销社90%的连锁超市、门店建立在县以下集镇,日用品67%的销售额是在农村市场实现的,供销社重新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角。
通过引进资本提高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以规范改造树立供销社连锁企业品牌形象。全系统已涌现出一大批实力较强的连锁品牌,其中苏果超市、徐州惠客隆、浙江慈客隆等进入了全国连锁百强行列。2003年9月,由总社发起,全国20多个省、市、县级供销社和部分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创办了新合作商贸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供销社系统以资本为纽带,按市场规则加强联合与合作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举措,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农资连锁、配送发展迅速,巩固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全系统化肥销售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在60%以上。“中农”、江苏“苏农”、四川“邦力达”、福建“龙得宝”、新疆“农佳乐”等已成为当地农资连锁配送的知名品牌。“中国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全面启动,中农集团在全国建立了800多家区域配送中心,与14个省市的农资公司建立了以资本为纽带的紧密合作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化肥进出口商和国产化肥经销商,为农服务实力进一步增强。
实行产权多元化,社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各地大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由单纯的减人减债减负,向优化社有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成为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积极探索社企分开、加强社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与产权制度改革相适应,努力建立新型劳动用工关系。浙江、重庆、四川等地供销社已基本完成社有企业改制,建立了灵活的运行机制,焕发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在妥善处理债权债务关系、盘活存量资产的基础上,多渠道吸收社会资本,推进了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不同类型的法人、自然人成为社有企业的投资主体,企业产权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社有资产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步增强。
推进开放办社,创新组织体系获得新进展
各级联合社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自身的组织资源优势,探索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联合机构,为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吉林、黑龙江省及全国20多个地(市)以供销社为依托建立了合作经济联合会。吉林省政府大力支持供销社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以供销社为依托成立了省合作经济联合会,全省已有9个市(地)52个县(市)成立了合作经济联合会,掀起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热潮。
广泛吸纳社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组织加入供销社体系。全国已有1万多个为农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和企业加入供销社系统,为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重庆市开县供销社敞开社门,吸收一批系统外的为农服务企业和农村能人加入供销社,从县城商业区到乡村集市,到处是挂着醒目社徽的供销社企业和网点,重树了供销社形象。
为推进行业协会发展,总社下发了《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了社团管理办公室。总社棉麻局、中华棉花有限公司与系统外企业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棉花协会,这是供销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办协会的重大进展,对于完善全国棉花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棉花产业化经营,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高棉花和棉纺织品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全系统已建立各类行业协会869个,其中国家级协会9个、省级协会30个,发挥了行业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等作用,拓展了联合社职能。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面貌
各地供销社进一步强化行业优质文明服务,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农资、棉花、烟花爆竹、再生资源等重点行业不断增强诚信自律意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质量打假和安全整顿工作,维护了市场秩序,保护了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供销总社与国家人事部联合表彰了全系统近年涌现出来的218个先进集体、131名劳动模范和51名先进工作者。各地采用多种形式,加大了对基层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力度,在系统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地供销社按照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总社要求,全力组织相关商品的市场供应,为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赢得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