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开放实验室”项目2003年4月23日在拉萨通过验收,实验室将成为青藏高原大气环境及其影响的科学试验和研究基地。图为藏族工程师正在检查实验室的卫星天线。
觉果 摄

2003年5月7日,第三军医大学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组宣布,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数据集采集中的切片总数和切片厚度等5项指标居世界第一。数字化可视人体是人类借助计算机技术认识自身之谜的重大进步。这一技术是将无数个人体断面数据信息在计算机里整合重建成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构成人体形态学信息研究的实验平台,为医学、生命科学等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与技术支撑,为人类的病因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提供精确量化的计算模型。 图为由第三军医大学提供的全身切片精度为0.1毫米的数字化可视人体头部断面。
周衡义 摄

中、法两国的研究人员联合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距今100多万年前的“郧县人”2号头骨进行了复原研究,测算出“郧县人”的脑量值为1065毫升,接近“北京人”的平均值1075毫升,这为“郧县人”可能处于比较原始的直立人阶段的推测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1989年和1990年,在湖北西北部的郧县先后出土了两件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其中2号头骨为中国惟一一块人类祖先“直立人”阶段保存最为完好的整块头骨化石,世界罕见。
郝同前 摄

2003年10月“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工程罗布泊深钻”的科研活动在新疆若羌县启动,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罗布泊地区进行系统性的环境科学深钻。罗布泊曾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最大的湖泊,1972年干涸。这项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的深钻工程将进行深度达800米的连续岩芯取样,以揭示罗布泊地区逐渐变干的过程、时间、原因以及与西部干旱化的关系。
王迎 摄

2003年12月18日,天津大学教授黄田在英国考文垂的华威大学实验室里观看由他牵头负责研制的“钻石600”机器人灵巧地抓取物件。华威大学从天津大学购入这种新型“抓取”机器人,用于教学和科研。该机器人是中国“863”计划科研成果之一,采用国际领先技术,设计造型独特,在食品和医药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钻石600”是中国第一台整机出口的机器人。
王定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