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康世恩同志生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6月09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995年4月27日电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国务院原副总理、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康世恩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4月21日14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康世恩同志1915年4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怀安县田家庄。1935年在河北省立北平高中读书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同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常委。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在晋绥地区从事抗日武装斗争和边区建设,先后担任120师民运部工作员,山西朔县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晋绥八分区专员。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晋绥雁门军区政治部主任、一野三军九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保卫延安和榆林战役、瓦子街战役以及解放兰州的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兼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指挥,石油工业部主要负责人、党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燃料化学工业部主要负责人,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同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第二书记,国务委员兼石油工业部部长等职务。他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他还担任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

    康世恩同志在长期领导石油工业的过程中,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指导中国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他善于把石油科学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地质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石油地质、油田开发的理论和应用科学。他参与领导和组织指挥了克拉玛依、大庆等十大石油会战和其他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对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初期,在旧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康世恩同志领导恢复和发展玉门油矿生产,把玉门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

    50年代前半期,面对所谓“中国贫油论”的影响,康世恩同志在国内进行了多次地质调查,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运用多种手段,对全盆地进行综合勘探、整体解剖的方针。相继在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松辽盆地和华北地区开展区域勘探,并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次突破。

    60年代初,康世恩同志参与领导和直接指挥了大庆石油会战,为我国石油自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坚持“两论”起家,提倡“三老、四严”作风,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石油队伍,并在油田开发和油气集输等方面独创了一套新技术、新工艺,使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社会主义企业的道路。大庆油田的发现,开创了陆相地层寻找大油田的先河。康世恩同志对这一重大地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继大庆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康世恩同志又先后组织指挥了沿渤海湾地区的胜利、大港、辽河等几个油田的石油会战。他从这个地区特殊复杂的地质结构出发,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科学概念及相应的技术方针,使我国石油产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大革命”期间,康世恩同志受到残酷迫害,但他坚持原则,对党忠贞,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69年初,渤海海上一口油井被流冰冲击,随时可能出现险情,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和关怀支持下,康世恩同志受命到渤海破冰压井抢险,随后周总理又派他到湖北组织江汉石油会战。1972年后,他主持燃料化学工业部工作,面对生产遭破坏、能源短缺的严重困难,坚决贯彻周总理的指示,千方百计增加石油、煤炭和化肥生产,制定了引进综合采煤机组、改造小化肥和组织陕甘宁、任丘石油会战等重要决策。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亿吨,为支撑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康世恩同志于1978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他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为了尽快恢复被“四人帮”破坏的工业生产,他亲自抓了交通运输、钢铁、能源等一批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特大型企业的整顿,加强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恢复企业管理制度;提倡企业走内涵发展、扩大生产的道路,加速老企业技术改造;推广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验,同时积极组织30万吨乙烯、宝钢和大化纤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对壮大我国经济实力起到重要作用。在加强基础产业的同时,从资金和政策上努力扶持轻工业,关心和支持国家海洋事业,为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1年,为推动石油工业在新时期继续前进,康世恩同志受命重新兼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并提出对国家实行1亿吨原油产量包干,得到国务院批准。他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精心组织实施这项政策,为扩大勘探和开发油田筹集了大量资金,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大大提高了石油工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

    80年代后期,康世恩同志特别强调要重视资源接替、勘探布局和资金战略,他提出石油工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应加强东部地区的勘探,充分挖掘老油田潜力,使产量稳定增长;同时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尽快在勘探上取得突破。这些正确意见,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康世恩同志为建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倾注了心血。在邓小平、叶剑英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他积极筹划和组织海洋石油对外开放,提出对外合作的方针、政策和主持立法工作,积极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海洋石油成为我国最早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开放的行业,迅速形成了一支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装备精良、素质较高的海洋石油队伍,在海上石油勘探和油气田开发上取得重要成果,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新的生力军。

    由于百万石油职工的艰苦奋斗,我国原油年产量从解放时的12万吨发展到1994年的1.45亿吨,这其中凝聚着康世恩同志的胆略卓识和大量心血。

    康世恩同志一直十分关注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他大力支持自力更生地建设现代化炼油厂,发展炼油新工艺、新技术,对老厂进行挖潜、革新、改造。他一贯强调从严治厂,倡导在炼油化工企业建立岗位责任制,严格科学管理和质量要求。他主持制定了充分利用1亿吨石油的规划方案,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益。他亲自领导和大力支持13套30万吨合成氨和5套30万吨乙烯装置的引进规划和建设,提倡石油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精细化工,对增强我国石油化工实力起了重要作用。

    康世恩同志退居二线后,仍然时刻关心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多次到基层单位调查研究,及时向中央提出建议。他满腔热情地组织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而奉献余热。直到重病期间,他还念念不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管理和发展,谆谆告诫各级领导要严格要求,完善制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事业心。

    康世恩同志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决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在工作中,他重视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善于把高度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执著追求,锲而不舍。

    康世恩同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他善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经常召开有技术人员、工人群众和领导干部参加的“三结合”座谈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形成正确的决策,进而指导工作。他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基层,与干部、工人谈心,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他高瞻远瞩的领导艺术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佩。

    康世恩同志虚心好学,勤于思考,勇于开拓进取。他努力汲取国内外新的科技成果,重视研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苦心探索,他成为党内学识渊博的一名工业管理专家和石油专家。

    康世恩同志为人正直,坚持真理,顾全大局,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他为党的事业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和得失;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子女、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爱护干部,关心群众,不姑息,不护短,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广大职工深深崇敬。

    康世恩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忘我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老党员,我国石油战线和工业战线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康世恩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