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新中国60周年:城乡居民生活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5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1949-200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从40元左右增加到3661元,增长90.5倍,年均增长8.0%。其中,1949-197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了1.9倍,平均每年增长3.7%;1978-2008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近5番,增长了30.5倍,年均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6.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在生活消费支出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高消费支出的农户增多,2008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50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21.2%,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超过10000元的农户占4.6%。

    1952-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由168元提高到311元,提高了8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提高47.8%,年均增长1.5%。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1243元,比1952年增长了65.9倍,扣除同期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9.5倍,年均增长4.1%。其中,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243元,比1978年的311增长35.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

    从收入5分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1980-2008年,尽管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总体上普遍增长较快,年均生活消费增长幅度均超过11%。其中:低收入组1980年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05元,到2008年提高到2145元,年均增长11.4%;中等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2元提高到3286元,年均增长11.6%;高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61元提高到6854元,年均增长12.4%。

    从收入7分组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1985-2008年,虽然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普遍增长较快,每组年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均超过10%。其中:最低收入户1985年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456元,到2008年提高到4533元,年均增长10.5%;中等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724元提高到10345元,年均增长12.3%;最高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3元提高到26982元,年均增长14.6%。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3年的348.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8487.7亿元,增长281.5倍,年均增长10.8%。其中,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78年增长68.6倍,年均增长15.2%;197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8.6亿元,比1953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6.2%。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1.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

    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70%以上的消费都用在衣食温饱方面,家庭恩格尔系数达57%以上,城镇居民仍在温饱最低线上徘徊;1954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达68.6%,到1978年才下降到67.7%,仍处于贫困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比1978年的67.7%下降了24.0个百分点。其中,1983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6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进入温饱生活阶段,到2000年又下降到5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19.6个百分点。其中,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到2000年又下降到40%以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也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

    2.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尚未完全解决,更谈不上发展和享受了。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城乡居民也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等发展性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80年的8.3元增加到2008年的314.5元,增长36.9倍,年均增长13.9%,其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5.1%上升到8.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由1981年的38元增加到2008年的1358元,增长34.7倍,年均增长14.2%,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2.1%。

    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为246元,比1980年增加243元,增长82倍,年均增长17.0%;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786元,比1990年的25.7元增长29.6倍,年均增长20.9%。

    3.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生活消费自给性比重较大,以商品性消费为主。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5717万人,增加了4.3倍。家庭服务社会化的趋势带动了社会性服务需求的增长,服务性消费在消费支出中的地位迅速提升。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为2919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6.0%,比1978年的10.2%上升1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由2000年的人均447元提高到2008年的1042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6.7%增长到28.5%,提高了1.7个百分点。

    4.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的收入70%以上是从集体分得的实物收入。改革开放后,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迅速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由1978年的63.9元提高到2008年的5737.0元,增长了88.8倍,年均增长16.2%。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1978年的48元提高到2008年的3159元,增长了64.8倍,年均增长15.0%;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1.3%提高到2008年的86.3%,提高了45.0个百分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