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城市发展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2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四、城市功能日渐完善

    (一)城市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解放前,城市道路设施是极其落后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公共电车、汽车比较少见,1949年设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城市仅有27个,拥有公共汽(电)车2299辆,全年客运总量5.08亿人次。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全国城市道路长度只有1.1万公里,面积8431.6万平方米,且路面狭窄,质量差,没有排水设施。“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是旧中国城市道路状况的真实写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一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多元化,更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的“车手”,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83辆,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出租车82万辆。二是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路网建设、公交发展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建成了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慢车道、人行道、城市环行线和立交桥等现代化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城市交通功能得到迅速提升。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道路面积达338795.3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335540万平方米。随着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已有230多个城市开辟了公交专用道(路),总长度2357公里。北京西直门、东直门、上海南站、深圳罗湖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入使用。现在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2008年末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31.5万辆。公交客运总量达559.3亿人次。分别比1949年增长150倍和97倍。

    (二)邮电通信迅速便捷

    解放初期,人们通讯方式只有手摇电话、电报、寄信等。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邮电通讯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过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达美国要1个月时间,而今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网络生活”不再神秘,“上网”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市民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邮电业务收入10863亿元,邮(政)电局(所)数达5.1万处。比1985年增长3.9倍,家用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城市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数从1949年的不到1部增加至2008年82部;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市(县),在城市等重点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风景区也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室内覆盖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中城市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室内覆盖系统。中国移动公司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漫游服务,网络无线接通率达到99%以上,短信接通率也超过了98.5%,GPRS城市覆盖率达到了100%。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8657万户,城市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机数达172部,国际互联网用户达7386万户。

    (三)城市环境更加优美

    解放前,城市建设十分落后,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6589公里,综合生产能力240.6万立方米/日;全国只有103个城市有排水设施,排水管道长度6035公里;污水处理厂仅有4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全国有供气设施的城市9个,年供气总量最高水平为3970万立方米,用气人口26.8万人;供水、供电、供气及排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的匮乏,造成城市市容面貌破烂不堪,街道污水横流、蚊虫肆虐,脏乱差状况相当普遍,恶劣的卫生环境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建国后,党和政府提高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多数城市建立起了“城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公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了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和各类污染控制的力度,加快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进度,建成了一大批与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排水、煤气热力、公共绿化、环境卫生和城市防灾等设施,治理改造了北京的龙须沟、上海的肇家浜、南京的秦淮河、天津的墙子河等排水泄水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居住环境,改变了旧中国城市贫穷落后的面貌,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供水总量达429.3亿吨,其中生活用量144.4亿吨,用水人口28336万人。2008年末全国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8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8106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年处理总量达227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70.2%;排水管道长度31.5万公里,公共厕所11.5万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7.6万辆。《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08年全国519个报告了空气质量数据的城市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21个、二级标准的城市378个、三级标准的城市113个、劣于三级的7个。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达标比例为71.6%,县级城市达标比例为85.6%。

    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已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2008年末我国城市拥有园林绿地面积174.7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949年的2.9%提高到37.4%。从1997年到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静,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标准,先后命名了6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及6个生态城市,13个城市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