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新中国60年: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5日   来源:统计局网站

    二、改革开放,科技事业迎来春天

    十年浩劫对我国的科技事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科技机构肢解撤销,科研人员惨遭迫害,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改革开放的到来预示着我国的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之后一系列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新时期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统筹规划科技发展,各项计划顺利实施

    为改变科学与技术的落后状况,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我国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1982年,《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贯彻了“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八十年代末,国家对15年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调整,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及《纲要》,对到2000年、2020年我国科技发展前景作了宏观性、概括性的表述;九十年代初又组织制定了《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的实施,加强国家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全面推动科技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计划。如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支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攀登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等。各项计划顺利实施,为科技发展规划的顺利开展、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长期相脱离的局面,使科技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开始逐步施行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党中央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二十多年来,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体制和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 改革科技拨款制度

    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逐步改变了科研机构的经费单纯由国家包揽的状况,科研机构经费来源不断拓宽,形成了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的局面。从科技经费筹集情况看,2007年全国共筹集科技活动经费7695.2亿元,其中政府资金1703.6亿元,占22.1%,比1991年降低7.5个百分点;企业资金5189.5亿元,占67.4%,比1991年提高了38.9个百分点。科技经费筹集渠道的改革,不仅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也增强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活力。

    2. 深化科研机构改革

    科研机构的改革目标是解决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问题,使科研机构设置和科学研究活动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机构改革经过初期探索后于九十年代开始全面展开。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研机构改革已初见成效,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技术市场健康发展

    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十余年来,在“放开、搞活、扶植、引进”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技术市场从无到有,日趋活跃,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从1988年到2008年,全国累计签订技术合同504万项,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金额15779亿元;其中,2008年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2.6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665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118万元,是1988年的43倍。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化,改变了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旧局面,使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