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国概况>> 中国简况
 
贵州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08日 13时59分   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

放大图片

长:陈敏尔

省 会: 贵阳市

省政府地址: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

邮 编:550004

省政府网址:http://www.gzgov.gov.cn

贵州简称“黔”或“贵”,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347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少数民族聚集、发展潜力很大的省份。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公元前28年—前25年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宋朝开宝年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有舍人著《尔雅注》三卷,尹珍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开设“龙场九驿”,稳定西南政局。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戊戌维新运动中,贵州96名应试举人参加了“公车上书”,占全部上书人数的六分之一。“五四”运动爆发后,涌现出了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早期共产主义战士。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是大后方、西南大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

地理和自然状况

地貌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州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黔渝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地域分异明显,形态类型齐全,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其中,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1.9℃-10.4℃,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17.7℃-27.9℃之间,为典型夏凉地区, 省会贵阳拥有“中国避暑之都”美誉。年均降水量1181mm,雨季明显,年均日照时数1185小时,年均无雨日数190天,阴天多,辐射小,常年相对湿度在80.1%以上。贵州立体气候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生物资源

贵州省是我国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1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濒危物种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地;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濒危物种黑叶猴全球最大的种群分布地;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濒危中国特有物种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银杉、珙桐、梵净山冷杉、贵州苏铁等15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居全国第四位。“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贵州省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有药用植物资源4419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居全国第二位。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枞、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头花蓼、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大豆为主,其他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茶叶、烤烟、水果、甘蔗等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代表。贵州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其中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的有31种,香猪、关岭猪、矮脚鸡等被列入国家畜禽资源保护名录。可作牲畜饲料的优良牧草资源有86科1410余种。

矿产资源

贵州素有“沉积岩王国”之称,具有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总量大、类型多、优势矿种分布较集中等优点。截止2011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7种,占全国172种的79.65%;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6种,占全国160种的53.75%;列入储量表78种,其中,50种位居全国总量的前十位,22种排前三位,12种排第四至第五位。截止2012年,全省查明矿产地3311处,按规模分:大型矿床220处,中型矿床383处,小型矿床2708处;按矿类分:能源矿产780处,金属矿产998处,非金属矿产1533处。煤、磷、铝、金、锰、锑、铅、锌、重晶石、钼镍矾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是贵州省优势矿产。

水电煤气资源

水、电、煤、气等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部分能源资源利用前景广阔,是我国西电东送重要省区,也是国家确定的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全省含煤面积约7万平方千米,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2588亿吨,全省已探获煤炭资源量707.61亿吨,保有资源量683.42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贵州境内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大于10兆瓦的河流有170条,理论蕴藏量年电量1584.3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六位,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19487.93兆瓦,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18980.65兆瓦。贵州煤层气、页岩气等新兴能源资源蕴藏丰富,前景广阔,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储量31511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二位,主要集中在省内六盘水、织(金)纳(雍)和黔北矿区;经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前期勘测,遵义市中东部、铜仁市大部、黔东南州北部具有良好的页岩气成矿条件和找矿能力,目前,黔北地区被纳入国家页岩气先导试验区,已确定采样点23个。近年来,贵州生物质能、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有新进展,2012年底全省建成风电项目20个,装机96.46万千瓦,建成生物质能发电项目5个。

旅游资源

贵州省旅游资源富集、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神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宜人的气候条件使贵州成为我国西部旅游热点。目前,贵州省有世界自然遗产地2处(荔波、赤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侗族大歌),国家A级旅游景区93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即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3项12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17个,国际民族生态博物馆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7个。

 

贵州旅游精品线路推介:

壮美大瀑布•神奇喀斯特精华游(以观赏秀美高原喀斯特自然风光和多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西部旅游线):贵阳(红枫湖)—平坝(天台山、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织金(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百里杜鹃—安顺(龙宫、云峰八寨、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紫云(格凸河)—镇宁(黄果树、夜郎洞)—关岭(花江大峡谷、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贞丰(三岔河、双乳峰)—安龙(招堤、明十八先生墓)—兴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万峰湖、泥凼石林)。

 

地球“绿宝石”原始生态探秘游(以领略绿色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与民族文化的南部旅游线):贵阳—龙里(龙里草原、龙架山)—贵定(音寨“金海雪山”、洛北河漂流)—福泉(古城垣、洒金谷)—都匀(石板街、斗篷山、黔南州民族博物馆)—平塘(掌布国家地质公园、甲茶)—三都(尧人山、巴卯水族文化村)—荔波(大小七孔、水春河漂流、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瑶山村、水书博物馆、世界自然遗产展示园)。

 

黔北红色文化国酒之乡寻踪游(以体验长征文化、国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北部红色旅游线):贵阳—息烽(集中营纪念馆)—遵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海龙屯、娄山关)—仁怀(国酒文化城、美酒河、盐津温泉)—习水(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三岔河)—赤水(十丈洞、四洞沟、燕子岩、桫椤自然保护区、竹海、丙安古镇、大同古镇)。

 

黔东名山名城名镇寻访游(以展示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为一体的东部旅游线):贵阳—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朗德上寨、雷公山)—黄平(重安江三朝桥、飞云崖、野洞河漂流)—施秉(云台山、杉木河漂流)—镇远(历史文化名城、青龙洞、舞阳河、铁溪)—铜仁(十里锦江、九龙洞、苗王城)—江口(梵净山、黑湾河佛教文化苑、云舍土家民族村)。

 

黔东南民族原生态文化体验游(以体验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贵州多元文化为重点的东南部民族文化旅游线):贵阳—麻江(铜鼓村农民画、下司激流回漩)—丹寨(石桥古法造纸、卡拉鸟笼制作)—榕江(三宝侗寨、大利侗寨)—从江(岜沙苗寨、小黄侗寨)—黎平(肇兴侗族鼓楼群、堂安生态博物馆、黎平会议会址、天生桥、八舟河)—锦屏(隆里古镇)—天柱(三门塘)—剑河(温泉、仰阿莎湖)—台江(反排苗寨、施洞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雷公山)—凯里(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南花苗寨)。

 

爽爽贵阳—避暑之都休闲度假游(感受贵州宜人的气候和观赏旖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为重点的环林城贵阳休闲度假旅游线):贵阳(甲秀楼、黔灵山公园)—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天河潭、镇山村布依寨、青岩古镇)—清镇(红枫湖、百花湖)—修文(扎佐高尔夫度假中心、森林野生动物园、阳明洞)—息烽(集中营纪念馆、息烽温泉)—开阳(南江峡谷、香火岩、十里画廊)—乌当(情人谷、香纸沟、保利温泉、天邑温泉)。

 

贵州季节性旅游产品丰富,四季皆宜旅游。

春——赏花季。贵州气候宜人,四季常青、四季有花,一月梅花,二月梨花、李花,三月桃花、油菜花,四月杜鹃花,七、八月荷花等,还有桫椤、楠木、樟木、红豆杉等百种名树佳木,赏花游已成为贵州的旅游品牌,形成了龙宫油菜花、荔波万亩梅园、贵定“金海雪山”、毕节百里杜鹃、兴义顶效桃花、福泉梨花、安龙十里荷花等多个赏花旅游产品。目前,贵州推出的赏花旅游节庆活动达16个,在不同时节形成了4条赏花游精品路线。

 

夏——避暑季。省会贵阳特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森林植被,四季宜人的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5.3℃,最热的7月下旬常年平均气温24℃),使贵阳整个城市就是一个纯天然大“空调”、纯天然大“氧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的环城林带,现已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环城森林景观。2006年,贵阳被命名为“中国避暑之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最佳数贵阳”、“爽爽的贵阳”等新俗语,正在民间广为流传。漂流成为游客在贵州避暑的绝佳选择,施秉杉木河、黄平飞云大峡谷、黄果树、马岭河、南江大峡谷、镇远高过河等漂流旅游产品,以原始森林峡谷、深潭险滩飞瀑、气势宏大的喀斯特地貌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漂流体验。

 

秋——风情季。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节庆中,蕴藏着古朴浓郁、绚丽多姿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堪称“文化千岛”。“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一年之中少数民族的节日达1000多个,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节庆活动最多的省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十大世界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的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并与西藏一起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

 

冬——温泉季。贵州拥有储量丰富的温泉资源,已探明的温泉资源有82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温泉池。温泉水质好,交通便利,多分布在少数民族文化浓郁、乡村田园景色优美的城镇附近。

环境保护

2011年,贵州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9个中心城市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城所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6.8%。主要河流、湖(库)地表水水质基本稳定。纳入监测的44条河流中,水质达到或优于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的比例为72.9%;纳入监测的8个湖(库)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垂线20条,占总数的80%。贵州省14个出省河流断面水质总体良好,达标率为85.7%。全省开展评价的12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有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为国家三级标准。国家环保重点城市贵阳市、遵义市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均为349天,优良率为95.6%。城市道路交通、区域环境和功能区噪声污染控制取得实效,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人口

人口统计

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常住半年及以上)34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268.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76万人;乡村人口为2215.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0.76万人。年末城镇化率为36.4%。

人口增长率

2012年,贵州省人口出生率为13.27‰,比上年降低0.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1‰,比上年降低0.07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仫佬、满、羌等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11%。贵州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1个民族自治县和233个民族乡。

教育、科技、卫生

教育

2012年,贵州省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大力实施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高等教育突破工程等四项突破工程并取得实效。新建乡镇(街道)公办幼儿园300所,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2%。全省实现包括3404个教学点在内“校校有食堂”的目标。建成9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2.8万套教师周转宿舍。义务教育巩固率为78.6%。建成高中阶段学校97所(普通高中69所、中职学校28所),普通高中招生31.8万人,中职招生26万人,向省外优质中职学校输送初中以上毕业生8万余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2.2%。花溪大学城5所高校全部入驻办学,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5%,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76%。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1年。

科技

贵州省科技呈现出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支撑引领作用日渐凸显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万人。研究和发展(R&D)经费支出36.3亿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0.64%;财政科技拨款2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96%。2012年末, 全年技术市场合同登记510份,合同金额9.7亿元,签订技术引进合同1814项,合同金额35亿元。2012年1月份至11月份申请专利9373件,专利受理9827件,同比增长49%和41%。2012有县级以上的独立研究开发机构7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有生产力促进中心95家,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国家级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7家;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

卫生

2012年,贵州省卫生事业稳步发展,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70%提高到75%,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尿毒症、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病、耐多药性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8类大病保障实现全省覆盖,三分之一的统筹地区开展了血友病、肺癌、食道癌、结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Ⅰ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老年性白内障、地中海贫血等12类大病保障试点,全省所有的县(市、区)实现统筹区域内即时结报。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全部县(市、区)开展了按病种付费,农村群众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省级累计增补药品427种,加上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全省共有734种基本药物可供基层选择使用。全省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257.48/10万,比2011年下降了2.12%,8个重点传染病发病率全部下降;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的趋势有所减缓,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成效显著;麻疹发病率0.89/100万,达到基本消除目标。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0-6岁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等10类41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7.9%,超额完成国家60%的建档任务。免疫规划工作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部省合作消除麻风病工作顺利推进。根据年报数据,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7.78%,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6.08/10万和8.39‰,均处于年度控制范围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有力有效,及时处置率达到100%

经济

地区生产
总值

2012年,贵州省生产总值为6802.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增长速度居各省份第2位;人均生产总值为19566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90.02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65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5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次产业的增速分别居各省份第1位、第1位、第5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1%、39.0%和47.9%,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

财政收入

2012年,贵州省财政总收入1644.4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52.90亿元。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12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05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农业产值

2012年,贵州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890.0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1079.5万吨。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

贵州省是全国扶贫攻坚的示范区,扶贫开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具有优先地位。2012年,全省贫困人口(扶贫标准2300元)1019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近年来,全省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总思路和“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总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三片六山”(三片: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六山: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大娄山、乌蒙山)中的70个县为主攻方向,建立“省委省政府负总责、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省分管领导牵头负责、厅局各司其职、市州具体负责、县乡狠抓落实、实施扶贫绩效考评挂钩、群众主体参与”的管理体制,大力实施片区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2年,按照“调整结构、突出重点、规模发展、推进产业化”的要求,全省共投入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43亿元,坚持将扶贫资金的70%用于扶贫产业发展,集中打造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中药材、蔬菜、油茶、薯类、茶叶、精品水果、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十大扶贫特色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化扶贫最大限度覆盖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最大限度促进群众增收和持续增收的作用。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在总结易地扶贫搬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地质灾害搬迁、灾后重建经验,借鉴其他生态移民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用9年时间,投资240亿元对居住在远离水源、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47.71万户204.3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工程主要依托小城镇和产业园区等方式,采取建设移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土地整治、产业发展、就业服务、生态治理等措施,规划建设移民安置点1041个。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人口发展问题,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2年,完成扶贫生态搬迁2.27万户10.13万人。

外贸状况

2012年,贵州省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三,位列西藏、重庆之后。其中,出口总额49.5亿美元,同比增长65.9%;进口16.8亿美元,同比下降11.6%。

外资利用
状况

2012年,贵州省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53个,同比减少19.7%,合作利用外资金额合计5.74亿美元,同比减少66.40%,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合计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5.35%。

金融业

截止2012年末,贵州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0540.06亿元,比年初增加1797.88亿元,同比多增401.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274.78亿元,比年初增加1428.86亿元,同比多增314.79亿元。

贵州省21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3209亿元,同比增长10%。总股本109亿股,同比增长9%。新增直接融资30.8亿元,同比增长11%。50家证券营业部开户数59.08万户,同比增长5%。客户资金总额393亿元,同比增长26%。全年证券交易额2389亿元,同比减少9%。8家期货营业部开户数7936户,同比增长13%。期货成交额3602亿元,同比增长50%。

2012年,贵州省保险业发展呈现“速度平稳较快、质量相对较好、服务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保费收入实现150.22亿元,较上年增长13.96%。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0.39亿元,同比增长19.24%;人身险业务较上年增长40.02%。保险公司账面总资产252.58亿元,较年初增长16.3%。保费收入79.82亿元,同比增长9.68%。保险赔付累计支出55.34亿元,截止2012年末,贵州省保险主体达到23家(财产险公司14家,人身险公司9家),各级保险分支机构949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27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736家;保险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

电讯

2012年,电讯业务总量244.11%亿元,同比增长19.5%;电话用户数达到2901.3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3.64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43.93万户,同比增长19.1%;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占比分别达到96%和63.61%,比上半年分别增加1.9个和9.81个百分点。

铁路

现有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南昆、内昆以及渝怀等干线铁路,水柏、开阳、湖林、水大、盘西等地方铁路和支线铁路,境内营业里程2066公里,其中复线里程636公里,形成了“十”字型架构布局。目前,贵州省已开工建设贵广铁路、长昆客运专线、六盘水至沾益段增建二线和贵阳市域铁路(贵阳至开阳、久长至永温、林歹至织金、白云至龙里北)等项目,合计里程1182公里,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快速铁路920公里。近期还将陆续开工建设重庆至贵阳、成都至贵阳、织金至毕节等铁路,此外还将规划建设织金至纳雍、隆昌至百色贵州段、昭通至黔江贵州段等铁路,规划研究毕节经水城至兴义、黔江经贵阳至河口、都匀经凯里至黔江、兴义至永州等铁路。到2020年,贵州将形成外部通道贯通东西、连接南北,内部通路布局完善、结构合理的铁路运输网络,进一步巩固贵州省在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66.98亿人公里、完成货物周转量567.29亿吨公里。

公路

截止2012年底,贵州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45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总里程达2630公里,一级公路179公里,二级公路4060公里,三级公路8453公里,四级公路71255公里。等级公路达到86577公里,等级公路占总里程比重为52.6%,其中二级以上公路6869公里,占总里程比重为4.2%。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53598公里,占总里程比重32.6%;通油路乡镇数量为1547个,乡镇通油路率达到100%,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2012年新增525个通公路的建制村,通达率由97.04上升到99.45%,比去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通油路建制村数量为9490个,通油路率为43.5%,比去年上升7.2个百分点。公路密度以国土面积计算达到93.44公里/百平方公里。

贵州省营运性运输车辆为254161辆,其中营运性客车29627辆/598186客位,营业性货车224531辆/769575吨位。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6731万人、旅客周转量4207551万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6%、22.72%,完成货物运输量45000万吨、货物周转量4676104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2.67%、33.57%。

水路

2012年底,贵州省航道里程达3563公里,其中四级航道270公里,五级航道336公里,六级航道1025公里,七级航道670公里,等外航道1262公里。机动船舶总数2404艘/141850千瓦,驳船96艘/15105吨位。全年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453万人次、旅客周转量59520万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增长12.21%、15.53%,完成货运量1100万吨、货物周转量165000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5.94%。

民航

2012年底,贵州省有民航机场7个,其中,干线机场1个,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支线机场6个,分别为铜仁、兴义、安顺、黎平、荔波和遵义机场。已开通贵阳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昆明、桂林、厦门、西安、兰州、大连、沈阳、哈尔滨、海口、长沙、武汉、泉州、无锡、烟台、香港等62个城市的航线86条,其中国内始发航线69条,经停航线17条。日均起降航班211架次,日均旅客吞吐量达到23897人次。2012年旅客吞吐量、年货邮吞吐量、年起降架次分别达到874.62万人、7.96万吨和7.72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