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转变发展方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3-09 17:49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15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2015年经济形势如何?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强、弱刺激措施的标准是什么?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我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手段?2015年3月9日15时30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作客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并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该怎样应对经济放缓和下行的压力呢?

[张立群]首先是要适应经济的“新常态”。既然经济发展的国内、国外环境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我们就要认识新的环境、适应新的环境。所谓适者生存,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一个很集中的表现就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外部需求的水平、国内需求的水平都开始有所下降,市场就开始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产能开始出现普遍的过剩。怎么样适应这样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从过去的做得多、做得快转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这个变化是适应“新常态”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这个重大任务恰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条很重要的主线就是从粗放的、低水平、低成本的数量扩张转向集约的质量效益型的或者是清洁的发展。这样的转型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看成是重大机遇。过去的高增长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此,如果持续地按照那个模式走下去,早晚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累积得越多、拖得时间越长,解决问题的难度就越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外的发展环境发生改变,恰恰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重大的历史性的机遇。

我们要把握这个机遇,在提高增长的含金量上下功夫、在控制发展的代价上下功夫。通过努力,使中国经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有一个更高水平、更小代价可持续发展的新基础。我想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所以把握这个机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适应新常态,实际上就是要接受经济增速的适度下调。从刚刚的分析来看,国内外的需求水平都有所下降,企业的订单水平也就开始下降。这种情况下还要维持两位数的高增长,靠着财政和货币的扩张,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适应这个市场需求水平的变化,把增长速度适当地调低下来,我想对于中国经济可能是一个合理的调整。从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调整,比如就业,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密切关注这个问题,增速换挡了,会不会对就业形成重大冲击?但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最近两三年来,新增就业的数量比过去更多了,像2007年新增就业是1100万人,当年的经济增长是14.2%,但去年的经济增长是7.4%,新增就业是1322万人。

这种情况表明了我们这样一个增速的换挡对就业是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的。经过我们的努力,包括服务业的平稳发展、改革所推动的创业性的就业增加,再加上现在经济体量加大,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对应的绝对量比过去多很多,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多了不少。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在做好工作的情况下,7%左右的速度,或者是中高速的增长是完全可以支持比较充分的就业的。从这些分析来看,增速的适度调整是保障基本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基本需要、能够接受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个增长速度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再翻一番也是可以保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7%的增长,首先要从“新常态”的背景下认识它,我认为这是比较恰当的增长水平。

责任编辑: 傅义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