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2日,中国政府网电话连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与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巴曙松,回答网友关心的问题。 [中国政府网]您刚提到缓解地方债的供需矛盾,请问对冲地方债券供给冲击是否也是此次降准的另一重要政策考虑因素呢? [巴曙松]我认为是的。此次降准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货币政策配合债务置换的序幕。2015年债券的供给冲击不容小觑,不仅有存量置换的1万亿,还有新发的6000亿元地方债。债券供给增加预期抬升了利率债收益率,例如,4月1日与3月2日收益率曲线相比,各期限收益率均出现了20bp左右的上行。如果没有增量的流动性配合,巨大的供给冲击会通过银行渠道传导至实体,有可能加剧“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因此,与财政领域的上述改革措施协同配合的降准本身就具备了结构性特征,缓解阶段性上升的财政压力,进而有助于宏观政策对基建投资的定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