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网]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等实物量和金融指标的变化与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常被大家认为是观察经济走势的风向标。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服务业比重快速增加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述指标与整体经济的数量关系也发生一些变化。如何科学认识、评价和使用这些经济指标,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评判指标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为什么选择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等指标评判经济运行状况?如何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评判我国经济运行状况?2015年6月9日,中国政府网就社会所关心问题电话连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回应社会关切。2015-06-09 17:16:10
  • [中国政府网]刘所长,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回应社会关切。就经济形势而言,如何正确使用“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的指标来看待呢?2015-06-09 17:17:17
  •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尚希]观察经济形势,既可以用复杂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来分析,也可用较为直观和简单的指标和方法来反映。例如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就是较为直观的简单指标,一定程度上可用来判断经济形势变化。但必须注意的是,用电量、货运量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更不能以它们之间的同向变化来判断经济形势,以为用电量、货运量下降就是经济下行的标志。2015-06-09 17:18:08
  • [刘尚希]在既定条件下,如结构不变、技术水平不变,用电量、货运量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用电量、货运量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增长;反之,则意味着经济增长下行。如果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技术水平提升,用电量、货运量与经济增长变化之间不一定是正相关。2015-06-09 17:19:55
  • [中国政府网]以今年一季度为例,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29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8%。较去年同期增速大幅下降了4.6个百分点,三月份单月用电量更是同比下降了2.2%。今年以来的用电量增长较前两年有明显差距,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铁路运输也同比下降9.4%,那么能不能理解为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下降就是经济下行的直接表现呢?2015-06-09 17:21:16
  • [刘尚希]其实,稍加分析就可发现,今年用电量、货运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背离,主要是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工业结构中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能源结构变化,清洁能源比重上升以及能源利用技术进步,都会导致用电量和货运量下降。煤炭运输一直在货运中占有较高比重,能源结构变化也会在货运量上反映出来。2015-06-09 17:23:55
  • [刘尚希]经济下行,无疑地也会导致用电量和货运量下降,但从调结构、转方式的多年努力来观察,保持7%的增长,而用电量和货运量增幅下降,恰恰说明调结构和转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里,不考虑结构变化,把用电量、货运量作为先行指标来直接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是不准确的。2015-06-09 17:22:58
  • [刘尚希]可见,任何指标的使用都是有条件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机械地套用,需要辩证地看。2015-06-09 17:24:06
  • [中国政府网]目前发生的这些指标的变化,如何在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来看待?2015-06-09 17:26:10
  • [刘尚希]在转入经济新常态的这个过程中,经济系统的变化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化学性,尤其是新型业态不断产生,经济的服务化、金融化、数据化,超出了原有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各种经济指标的含义实际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已经有了新内涵。数据是死的,而其含义却是不断变化。因为经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指标数据反映出来的实质也变化了。全球经济都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和结构型改革,我国也不例外。2015-06-09 17:27:39
  • [刘尚希]降低单位GDP能耗,优化运输结构,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等等,都是当前结构调整中的内容。这些方面取得进展,就会在用电量、货运量等指标与经济增长变化的关系上发生不同于以前的相关性。当前用电量、货运量与经济增长的反向变化,与其说是经济下行的先行标志,倒不如说是结构调整有了进展的反映。就此而言,这是一种向上的变化,是乐观的,而不是一种向下的信号。2015-06-09 17:28:30
  • [中国政府网]有专家指出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但是在很多人并不宏观掌握这样全面的指标体系时,我们的宏观经济部门如何及时解读,以免误读呢?2015-06-09 17:29:28
  • [刘尚希]经济运行是复杂多变的,其过程有不确定性,其原有一些反映这个过程的指标的含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需要专业性的解读分析,不能望文生义,就事论事。尤其在决策时,更是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作为支撑。但这并不等于社会大众只能被动地等待解释。水的冷暖,鸭子先知道。处于市场之中的生产经营者、投资者、贸易商,都会对经济和市场变化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不同区域、不同行当,其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利益是不同的,要靠市场主体来分析预判,宏观经济部门不能替代。2015-06-09 17:30:15
  • [刘尚希]市场毕竟是微观的,而经济的宏观走势更为重要,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把握的是宏观走势,而不是微观变化。而一些指标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变化,未必是整体的、全局性的,甚至也不是趋势性,可能是短期性的。如当前经济增速,是不是代表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速呢?用电量、货运量、就业、物价等指标是不是反映了全局的系统性变化呢?2015-06-09 17:31:13
  • [刘尚希]其实,所有的指标都只是对经济的某一个方面的不精确测量。按照“测不准原理”,所有经济指标只是对经济变化的近似反映,是重要的参考,但不是完全的依据。这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能完全依靠仪器设备给出的那些指标来开处方,高明的医生只是把哪些生化指标当作判断病情的佐证。对经济的理解也是如此。2015-06-09 17: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