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怎样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为回应网民关切,2014年6月5日15时,中国政府网邀请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作客在线访谈栏目,深入解读《意见》。 [赵晖]农村甚至比城里还要好,还要美,有它的特点。这是这位网友讲的,现在的现状是大量年轻人往城里走,往城里走的趋势是因为我刚才讲的存在的三大差异造成人往城市走。未来从我们国家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来讲,我们人口应该均衡分布,均衡分布也不是说农村、城市各一半,不是这个概念,农村也要提高人口承载力,现在我们讲要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一直在讲这个话,但是我们认为也要提高农村的人口承载力。难道现在农村人口承载得不多吗?不是,现在表面上看似乎是挺多的,但是就像这位网友讲的,就剩下老人、小孩、妇女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承载力。我们要让年轻人、要让知识分子,要让有能耐的人也愿意住在农村,我们要把农村建成这样的一个农村,在人居环境上是没有差别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农村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国家的人口分布相对均衡。当然,城市未来肯定人是相对多一点的,但是不能是现在这个状态。 我们国家城镇化要发展,工业化、现代化也要发展,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会越来越低,低到什么程度不好预测,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10%,包括像美国这样的从事农业的人口就不到5%。我觉得我们国家在不久的将来真正从事农业的人口会降到10%-20%,甚至有可能再进一步发展还会更低一些,这是必然趋势。但是不能说就剩下这10%务农的人住在农村,剩下90%不从事农业的人都在城市里居住。我们现在国土土地的使用大概是这样的情况,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3.5倍左右,也就是农村建设用地占了全国建设用地的70%左右,不能说未来这70%左右的土地只住10%的人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打破城乡体制机制上的差别,使人口和资源合理地分配和流动,所以要消除这些城乡差别。这是我想讲的协调发展的第一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