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水平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怎样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为回应网民关切,2014年6月5日15时,中国政府网邀请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作客在线访谈栏目,深入解读《意见》。 [赵晖]第三方面我想讲他说到的农村建设是不是浪费,这也是大家困惑的问题,中国这么大的农村,包括一些学者也提出,他们认为建城市就是效率高,建农村就是浪费;集中就是效率高,分散建设就是浪费。我们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想强调这么一个观点,如何建设国家?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是用我们最后追求的理想的目标去衡量呢?也就是说用结果去衡量呢?还是用一时的效率来衡量?我认为应该是用最终的理想和效果去衡量。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建设国家就要使住在所有各地的人都能幸福,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这当然要花很多时间,但是我们不惜花很多时间,把有人住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偏远农村,我们路都要通过去,我们的水都要供上去,这些祖祖代代的居住地逐步通过我们的努力变成幸福的家园。国家发展了不是说我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越来越少,应该是越来越多,国家能力增强了,人类能力的增强体现在哪儿呢?应该是在国土上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越来越多,哪怕是偏远的小村庄也能够很好地生活。所以我们不赞成简单用效率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效率这个标准起了过大的作用。实际上恰恰相反,当我们国家用建设国家的最终理想和目标去制定我们行动方案的时候,我们会带来更大的创造力,会激发更多的劳动,会产生更大的生产价值,经济才会更发展。相反你总是用效率去考虑的话,总是选择最少的投入,那国家总的经济规模可能会变小。 [主持人]而且只顾眼前的收益。 [赵晖]对,这就是商人的思维方式,这位网友提得很好,我的看法是建设农村不是浪费,长远来讲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更重要的是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祖祖辈辈都在那里生活,有他们生活的资源,不管人多人少。所以习总书记也曾经讲过,在偏远地方生产生活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也是对国家的贡献。当然,原话我不是记得很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