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各位下午好。这里是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6月16日至21日期间对英国和希腊进行国事访问,为了更好地解读总理此访的一些意义,中国政府网推出总理出访英国、希腊系列在线访谈节目。今天是访谈的第一场,配合总理目前在英国的出访行程,我们着重为大家来解读一下当今中英关系的新特色、新发展。也欢迎我们的广大网友参与我们的直播互动。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今天的两位嘉宾:一位是驻英国前任大使马振岗先生。还有一位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冯仲平。2014-06-18 15:11:15
  • [主持人]我们先从总理访英的行程开始说起,大家非常关注,到目前为止,最引人关注的是李总理访英有两处,一处是李总理到温莎城堡和英国女王见面。还有就是两国夫妇进行茶叙。一国总理到英国受到女王接见,这是什么样的礼仪?2014-06-18 15:14:06
  • [前驻英国大使 马振岗]根据我的了解,英国女王很少见政府首脑,一般只会见国家元首,因为女王年纪比较大了。当然也有例外,像当年1998年3月,朱镕基总理作为中国总理访问英国的时候,英国女王就见过,后来温家宝总理访问时也见过。这次李克强总理去访问,安排英国女王会见总理,我个人认为这还是一个高规格的、破礼宾规格的安排,这显示了对中国的重视或者对中英合作关系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英国女王对中国还是关心的,也希望看到中英关系的发展,所以尽管她已经88岁高龄了,然而她还是抽出时间见李总理夫妇,而且从各方面谈的相当不错。2014-06-18 15:14:38
  • [主持人]对这样的外交礼仪安排,两国以及西方世界都有解读,我们在关注这个解读的时候,五花八门,有正向的,也有逆向的,马大使说它是高规格的外交礼遇。英国新闻媒体在报道时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角力,未来英国更希望中国的帮助,从这里能不能看到这些?2014-06-18 15:15:28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冯仲平]美国的媒体都在炒这件事情,说皇家礼遇给了李总理,有点酸溜溜的。英国媒体什么样说话的都有,这个我们一定要抱着平和的心态。多数人都认为女王会见李总理对中英关系是正能量。2014-06-18 15:16:15
  • [主持人]还有两国总理夫妇的茶叙,在英国这是什么样的习俗?2014-06-18 15:18:21
  • [马振岗]英国人以前是喝咖啡的,17世纪开始喝茶水,18世纪成为全民的风俗,而且逐渐成为英国的茶文化,一般分为6次,当然一般人不会喝那么多次,但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英国礼宾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其中的下午茶,经常用来朋友交谈、交换意见、交换看法、交流时间用,这次英国安排了卡梅伦夫妇和中国李克强总理夫妇茶叙,这个方式比较简单,就是大家比较随便,不像正式会谈,一谈谈五个小时,大家都是正儿八经的谈,这个比较随便一些,不用聊那么正式的主题,也是一种放松,也表明两国人之间一种个人友谊的建立。我在英国时也经常被邀请去喝茶,当时英国查尔斯王子请我去喝茶,当时聊一些其他的事情。英国茶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是一杯为止,不可能像中国人喝茶那样一杯又一杯,礼貌讲你就不要期待再来第二杯了。2014-06-18 15:18:55
  • [主持人]之所以大家关注这件事情,就是在以往的外交环节中好像并没有突出这一项,但是这次被突出了,背景是什么?2014-06-18 15:22:47
  • [马振岗]我觉得这是进一步证明中英关系重新走上比较缓和、合作、友好的轨道,应该是这样讲。大家知道,2012年由于首相见了达赖这件事,所以交往比较少。到去年他们的首相访华,气氛慢慢就上来了。这次来访问时,这进一步证实两国总理关系建立个人关系的一种表现,我个人是这么看的。2014-06-18 15:23:14
  • [主持人]我们作为观众认为,他们可能也有个人的优势,比如说李总理和他的夫人程虹女士都有比较好的英语,有这样的基础和氛围可以进行茶叙。2014-06-18 15:24:12
  • [冯仲平]我见过英国使馆的一些官员,他们和我们交流时也谈到这个情况,说当时还没有定下来喝下午茶,说我们要想办法找一点什么样的事情,安排一个能够拉近两个国家领导人距离的,要加强他们个人关系的一个事情。现在看来就是想到喝下午茶。这是英国外交上的一种办法,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卡梅伦夫妇和李总理夫妇能够建立起来比较好的关系,国与国关系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西方国家尤其重视这个。你看美国以前的小布什、奥巴马,都和普京,想办法找一些机会把两个人的私交建立起来。我觉得安排这个下午茶有这个重要的考虑。2014-06-18 15:26:03
  • [马振岗]喝下午茶是英国社交非常重要的方式,朋友之间经常通过这种方式交谈、交流思想。所以这次安排实际上就像冯教授讲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一种轻松的情况下,两国领导人进行交谈,而且是夫妇交谈,这更体现了比较亲密的关系,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表现。像冯教授讲的,有时候外国领导人来,中国也安排一些,比如说一块逛钓鱼台的活动,比如去年习主席和奥巴马在院子里散步等等,这是非常周到的考虑。2014-06-18 15:28:26
  • [主持人]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媒体打了各种各样的比方,说英国带了沉重的行李箱去的。数字大的,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很吃惊的,比如说200个企业家随团,300亿大单,这一系列数字,如果放在五年、十年的背景下参考,这几年来中英贸易往来增长速度非常快,怎么看待这种增速?2014-06-18 15:29:49
  • [冯仲平]中英之间与整体上的中欧经贸关系有一定的联系,我个人感觉,我们和英国之间的合作以及3月份习主席到欧洲访问,传达出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改革开放30多年以前,中英、中欧已经建立了以经贸为主的经贸关系,展望未来几十年,可能还是贸易和经济方面的合作,现在投资合作也加强了。我现在在想,过去30年,我们和英国的合作主要是,比如我们看中的是英国的资金,他有雄厚的资金,法国、德国都是这样的。先进的技术、市场,2013年中英贸易额达到了700亿美元,中欧是个什么概念呢?5591亿美元。现在看起来,经过这30多年的发展以后,现在欧盟这些国家在我们中国已经达到了三个第一: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高新技术来源地。从大的框架下可以看到我们和英国的合作、和其他欧洲大陆的合作,主要还是经济贸易。所以这次李总理出访,主线还是主打经济、贸易,双方提出到2020年要达到1000亿美元。2014-06-18 15:30:44
  • [主持人]这个数字实现起来困难吗?2014-06-18 15:32:48
  • [冯仲平]李总理说这个目标是要“跳一下才能够到的果子”。不仅是说要签多少个单子,还是在探索有什么样的合作途径。单子上写的,比如高铁、基础设施建设、核电,实际上这都是我们还在进一步开拓,看两个国家有什么潜力能够挖掘出来,我觉得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我刚才讲前30年,我有时候想,我们和英国的关系,和整个欧洲的关系,让人感到特别惊叹的就是既然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地区,中国和欧洲这两个经济体有30年的紧密关系,回过头来看30年,中国已经变化了,但是我们现在需要的东西,比如城镇化,我们回过头来看,欧洲还是我们能够合作的重要伙伴,我们现在经济要调整,我们要搞环保,人民币要国际化,到哪儿找伙伴?欧洲恰恰是能完成我们今后30年进一步快速发展的伙伴。2014-06-18 15:33:00
  • [主持人]那还有哪些方面是可以深化合作的,我们总是觉得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是最先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正在成熟、正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怎么和发达国家合作?有哪些方面我们是可能进行深化合作的?2014-06-18 15:34:24
  • [马振岗]我先讲经贸关系大的方面,我谈政治基础。中国和欧洲,包括和英国,关系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和欧洲、中国和英国都不嫉妒相互的发展,都把相互发展视为一种机遇,而不是视为挑战。这一点完全和美国不太一样。首先,中国和英国之间没有地缘政治的冲突,自从香港顺利回归之后,历史上遗留问题都没有了。第二,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欧洲或者对英国的发展形成大的冲击,所以现在中国发展要正确对待,是一种机遇,而不是一种挑战,这可能是中欧关系或者中英关系发展非常重要的政治基础,就是大家不会在这上面有大的根本性冲突。这一点多少和美国不太一样,美国又希望中国发展给他增加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发展挑战他的地位,相对而言英国就没有这种心态,这一点有助于中欧、中英经贸关系的发展。2014-06-18 15:36:09
  • [马振岗]第二点,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欧洲和英国主要看中中国的市场,我们也是充分利用我们的市场换技术、换投资,这方面也确实不错,英国很长时间内都是欧盟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后来被德国超过了,英国是比较相信贸易自由、市场比较开放的国家。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发展起来了,中国发展起来至少可以表现两方面:一是我们有点钱了。二是我们有些技术也上来了,包括高铁技术,甚至包括核能技术。而且英国在这期间也有进步,但是金融危机的打击对它的打击非常大,它现在要恢复经济需要钱,所以非常重视中国的投资。2014-06-18 15:39:33
  • [马振岗]另外从商业角度来看,英国实体经济占量比较少,GDP服务型贸易占到70%以上,但是英国本身还是有一些强项,比如说有些产品还是比较先进的,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的化工产品,包括医药产品,这方面和中国合作的比较多。再有就是石油化工,英国这方面也非常发达。还有就是英国信息方面、航空航天都有非常先进的地方,这一点大家互相学习,它毕竟是一个老牌工业国家。同时,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品生产国家,英国需要进口大量的消费品,中国有很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所以中英合作有互补性,实际上就是互相需要的基础。中英合作不仅体现在这一点,还体现在金融方面的合作,金融方面的合作是中英合作将来潜力非常大的地方。2014-06-18 15:41:00
  • [主持人]您说到金融合作,这次李总理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参加中英工商界晚宴时有一个致辞,“让金融合作走在中英合作的前面”,怎么理解这句话?2014-06-18 15:42:40
  • [冯仲平]英国实际上好多身份,刚才提到英国是老牌发达国家,它给我们有什么机遇呢?它是很多高新技术创新的地方。中国劳动力相对还是有优势,我们的市场大,没有市场的话,研究好可能就放在那儿了。金融合作是这样,大家都知道英国伦敦是金融城,这是英国软实力很重要的一部分,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它现在看人民币势头和美元是一样的,所以要打造成人民币离岸的一个地方,希望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清算等各个方面,它作为重大的市场。2014-06-18 15:44:44
  • [主持人]这是双赢。 2014-06-18 15:46:37
  • [冯仲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人民币有这样一个好的离岸中心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就是我们的投资和贸易便利了。而欧洲人希望我们中国的投资也是希望直接人民币投资,所以也需要有这样的清算中心,这是双赢的事情,英国金融城从这里面赚了一大笔。2014-06-18 15:47:44
  • [主持人]两国的经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桥梁,它可以你的生意做到哪儿,你的触角就可以伸到哪儿,我们又可以借助伦敦金融城这样的实力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远大目标。2014-06-18 15:48:39
  • [马振岗]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人民币将来在国际上的地位,现在所谓三大货币,比如美元、欧元,货币斗争还是非常尖锐的,美元利用国际货币这个特点作出很多损人利己的事。那中国同样获得这个约束,就是国际贸易当中要看到美元的升降趋势,因为它是可以操作汇率的,而且可以强迫人民币升值,比如宽松政策等等。如果能在相互贸易中更多的使用本币,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元的控制,这一点非常重大,这不仅是眼前的利益,从长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2014-06-18 15:48:35
  • [主持人]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媒体评论时,说这次是中国资本投入到英国的井喷之年,有一个数字是卡梅伦提供的,他说在过去的18个月,这种投资是过去30年的总和,怎么看待这样的趋势?2014-06-18 15:50:08
  • [马振岗]我是有过经历的,我是1997年到英国当大使,当时英国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国,但是中国对英国的投资实际上等于零。当时英国人说中国的外资,当时就把中国的银行在英国的分行也当做投资。当时有很多中国企业去,但很多都是私人的个体户。我见过中国投资者,比如浙江省的、江苏省的,很多都是家庭企业,小买卖,生产领带、生产小五金的,数额都非常小。2014-06-18 15:50:50
  • [主持人]严格意义上能叫投资吗?2014-06-18 15:52:40
  • [马振岗]不能叫投资。当时有一家投资是河北的电视机厂去投资,据说是100万,到最后连回来的机票都买不起,全亏了。但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这和中国的经济、资金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这两年每年投资都超过5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非常快的。现在中国企业已经有条件了,这是最重要的,英国人大概也看到这一点。所以井喷也罢,发展很快也罢,我觉得都是大的形势发展,一个是中国比过去条件好了,有投资的条件了,另一方面,英国现在更需要外资。我觉得有一点要指出来,给英国说点好话,英国的投资环境比较好,它的法律制度、体制都比较严格,在那边投资只要看准项目是不会打水漂的。2014-06-18 15:53:04
  • [冯仲平]英国对中国投资张开双臂欢迎,这个影响非常深刻。我把华为作为一个例子,华为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以安全、政治为由,已经把华为封堵了。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热情款待了华为老总,他认为我们欢迎华为来英国投资的。所以英国对中国投资,包括卡梅伦在中国说的不设限的说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个就是英国这几年确实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受到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现在它要办点事情钱不够。在这两个大背景下,中国到欧洲投资,增速最快的是在英国。英国是中国最重要的海外投资目的地。2014-06-18 15:53:18
  • [马振岗]这里面跟英国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英国人是比较务实的,是比较讲利益的,把利益放在前面,只要符合他的利益,原则可以协调。比如华为,美国人不欢迎,但是进去很早,一开始规模比较小,这几年越做越大,这说明英国看中的是你能否给英国带来实际利益。2014-06-18 15:55:26
  • [主持人]如果细拉这样一个名单就会发现,这里面有大的国企也去投资,像万达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去投资,包括奢侈品、地产,包括光明乳业也要收购英国的企业,那怎么看待民营、国企一同到英国投资?如果说金融方面可以双赢,这种中国到英国的实体投资带来的双方利益何在?2014-06-18 15:55:08
  • [冯仲平]中国去欧洲投资两个事:一个是技术,这是我们中国现在需要的,欧洲有的。第二个是品牌。中国企业现在可怜的就是没品牌,你看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现在算作世界第二大,但是说起中国,有几个品牌是外国人知道的?或者说我们自己知道很有名的世界品牌?中国利用这次走出去,不管是用什么手段,第一,拿到好的技术,技术发展需要很长时间过程的。第二,我和你搞强强合作,您的名牌好,我们拿过来一起开发市场,甚至一起开发不仅是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可以开发第三国市场。2014-06-18 15:56:50
  • [主持人]英国得到的是什么? 2014-06-18 15:58:39
  • [马振岗]英国得到资金和它的发展。比如核能问题,英国核能比较老化,需要更新来解决能源问题,但是它没钱,中国去,当然我们现在是和法国合作。这次李克强总理也提到,将来中国核能技术也可以用上去。比如轨道交通问题,它需要钱,英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资金来振兴它的经济,振兴经济带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增加就业。在西方国家,就业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这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中国对英国的投资,从英国来讲,他有资金了,挣到钱了,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他欢迎中国投资,就是看到利益这一块,如果一点利益没有,它肯定不会的。还有一个就是在投资当中,忌讳相对比较少一些。比如说核能,这本来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但是它需要,它就要搞。相对来说,英国还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2014-06-18 15:59:51
  • [冯仲平]我们就是看到英国是一个真正推动自由贸易的一个国家,我们现在和英国搞好关系,特别是经济合作加强以后。我这两天看李总理和卡梅伦会谈,卡梅伦又主动谈到了一件事情,对中国非常重要,就是他提出说英国费了好大的劲在欧盟游说,帮助中国说中欧要建立自贸区。他说我们是最早的欧盟国家提出这个事情。卡梅伦去年12月份来中国访问时,他就提出中欧要加强自贸区建设可行性研究,这是中国特别希望做到的一件事情,卡梅伦极力推动这件事情,这个消息出来以后,我看欧盟委员会还有些官方的消息说卡梅伦你没有这个权力说这种话,你只能代表英国一个国家,但是不能代表欧盟,但是欧盟是谁?欧盟就是这些国家往前推动,那英国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国家。2014-06-18 16:00:38
  • [冯仲平]美国现在在搞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考虑到他们和欧盟搞扩大规模投资贸易协定,这两个高水平自贸区建设大的背景下,中国都是在外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中欧自贸区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就至关重要了。其实我们面临的一些重要出口市场,包括美国,包括欧洲,包括亚太,他们可能制造出更高水平的贸易规则,那这个贸易规则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规则,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他们也不会把我们长期放在外面,这也不符合他们的利益。2014-06-18 16:02:08
  • [冯仲平]这一套东西,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并没有参与进来,但是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先搞起来,把规则定好,实际上就是把门槛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做什么事情?我现在也想参加,美国不同意。我们能做的东西就是增加未来和欧美谈判的筹码。我们做什么呢?我们也和我们的邻国,东盟国家搞自贸区,更高水平的贸易协定,我们现在有一个RCEP,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与此同时,我们和欧洲也在往前推动自贸区,这对将来应对美国搞的这两个自贸区绝对有好处。2014-06-18 16:04:18
  • [主持人]这次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总理不管他的足迹到哪里,他总是推销我们国家的高铁,不管是一个月前访问非洲也好,还是这次访问欧洲也好,都是希望把我们的高铁带出去。在英国,种种资料都显示,连英国人都说这是英国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能够加入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给双方带来什么?2014-06-18 16:06:48
  • [马振岗]英国发展的比较早,带来的后遗症就是有好多设施都落后了、陈旧了,包括它的轨道交通,包括它的地铁,包括它的地面交通。一些事故在英国大家会看到,所以在更新经济过程当中,交通越来越重要。英国看到这一点,也想更新。那更新还是老问题,钱从哪儿来?其实我们中国有钱,也有技术,但是技术能被西方,特别是英国认可,我个人觉得恐怕还是一个逐步相互了解的过程。所以这次大家谈了要促进这方面的合作,但是什么时候能达成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协议,还需要共同努力。这需要一个逐步被了解的过程。所以李总理推销高铁,有些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接受,有些已经实现了,但是和英国、欧洲这样的国家怎么搞?我觉得一方面大家态度都很积极,但是具体达成协议,我个人感觉恐怕还需要耐心,有一个互相了解促进的过程。2014-06-18 16:06:35
  • [主持人]在英国一方考虑,他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钱和高铁技术?2014-06-18 16:09:19
  • [马振岗]当然是钱,他认为有了钱,他可以从别的国家来建。2014-06-18 16:10:37
  • [冯仲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探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以中国投资作为一个由头,你现在不是缺乏钱嘛,我把技术和钱捆绑在一起。英国可能更看中的是钱,技术,这有一个过程,李总理到罗马尼亚参加16+1那次会议时,已经定下来匈牙利到塞尔维亚的高铁改建由中国来建,这需要一个过程。有很多英国人没来到中国都不知道中国高铁的发展概念,慢慢他会了解的。所以这一届领导人外交方面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色,就是进取。就是说不是四平八稳谈好了再说,而是先说出去,我先推销我的东西。推销一个东西就是有的时候成功了,有的还需要等一等,但是对我来说我一定要推销。2014-06-18 16:10:51
  • [主持人]就是说你不说别人不知道,我一定要说。2014-06-18 16:12:06
  • [冯仲平]中国装备一定要推销出去。2014-06-18 16:13:11
  • [马振岗]老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还是有一些成见,觉得中国技术不够成熟,好多西方人看不到中国成绩的那一方面,临时出点问题他印象深着呢。所以这个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用现实来证明这一点。2014-06-18 16:13:33
  • [冯仲平]现在一些政要谈中国时,他也承认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就,使我们多少人脱贫了,这是中国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但是他慢慢会发现,中国的技术,后发优势已经出来了,他慢慢会接受这个事情的。 2014-06-18 16:14:31
  • [主持人]这是高铁。其实让中国人印象深刻的还有英国民用核电设施在新科立,我们和法国一起,虽然不如法国大,但是也有独立的30%到40%的股份。对英国来说,又能得到什么?2014-06-18 16:15:06
  • [冯仲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怎么走出去?就是我们和法国共同帮助英国建立核电站。我们知道,法国是核电使用率最高的国家,它的技术也是非常先进的,核电使用大概占全部的70%,在这一点上,英国人比较放心。还有就是中国的资金,这是多么好的结合。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我们中国的企业怎么“走出去”,中资企业怎么对外投资?慢慢的就把我们自己走出去了。2014-06-18 16:17:38
  • [马振岗]这也显示了中国技术的力量。核电问题最早我们都是从外国进口,从法国进口,从俄罗斯进口,从加拿大进口,基本上我们的技术一开始都不是自己的。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比如说现在中国的核电站就是用中国独立的核技术来搞的。这一点也要人家逐步了解,中国是一个逐步进步的过程中。时间比较短,人家不大容易了解。包括高铁,最开始建高铁,我们靠过德国技术、日本技术,现在经过自己努力,现在我们掌握了一套中国的技术,也要逐步看到这一点。所以邀请外国领导人到中国来看看,让他们坐坐中国的高铁,有些外国人坐高铁就没想过这么稳、这么舒服。你到国外坐过高铁,回来再坐我们的高铁,也会觉得我们是高技术的东西。2014-06-18 16:19:29
  • [主持人]邓小平先生到日本,新干线的那次乘坐经历给他带来大的冲击,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把西方的领导请到我们的高铁上来,会给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冲击?2014-06-18 16:19:47
  • [冯仲平]至少发展中国家,非洲国家领导人到中国看到高铁之后感触非常大。李总理走到哪儿都不忘推销我们的高铁。我是2013年去过非洲,他们对中国的技术非常信任。其实我们有很大的市场。2014-06-18 16:20:18
  • [马振岗]这也能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这是互利互赢的。2014-06-18 16:21:06
  • [主持人]这是经贸方面的,这是硬生意。我们再说点软生意,中英双方的文化往来,比如去年卡梅伦首相给人印象很深的就是被中国网友提问说福尔摩斯第三季什么时候能够出来,双方在这方面更多的融合会给双方未来发展带来什么?2014-06-18 16:22:21
  • [马振岗]中国和英国这两个文明都是世界著名的,我们中国老讲我们有不中断的五千年文化传统。英国这个国家虽然相对来说历史比较短,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文化资产,这些方面都可以做很好的交流。拿一样来讲,比如教育,这次两国在联合公报里提到要增进教育问题。英国大概有100多所高等学校,数量远没有中国多,但是其中几十所都是世界著名的学校。包括剑桥、牛津、爱丁堡大学等世界上拔尖的,有些在世界上处于中上游的大学,这就吸引了很多中国学生去。我1997年到英国去时,当时经常讲英国有7000中国学子,就是当时在英国留学人员有7000多人。到2002年离开英国时已经达到了5万多人。现在是13万。李总理这次说了,要在今后五年增派一万名公派留学生。2014-06-18 16:22:08
  • [主持人]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数字?是大还是小?2014-06-18 16:23:18
  • [马振岗]这不包括私人去留学的,而现在大量是私人的,不是公派的,公派本身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些年我们公派留学生相对减少,大部分都是个人家庭支持去的。不仅涉及到大学,包括中学,我很看中这一点。卡梅伦也讲了,到2020年,他要派8万英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这不仅是一个互相学习,很重要是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交流的一件事情,就是增进相互了解,一个学生在那边,家长、周围都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很多东西。英国其他方面,比如艺术,比如芭蕾舞,以及文学,英国有很多著名的作家和戏剧家,包括音乐。都说英国人保守,但是英国人在音乐上绝对不保守。如果把中西文化加强交流,这可以造福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相互了解。再转过来,促进两国关系。2014-06-18 16:23:38
  • [冯仲平]提到文化的事情,我觉得英国人过去看我们很落后,不仅是文化方面,经济上也很落后,别的方面也觉得落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现在他对你的经济成就已经看清楚了,没有来到中国的人也看电视,知道中国的经济,也在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经济。但是对于文化中国,未必都知道。我们现在中国能够让西方平等和我合作,能够尊重我,相互尊重的开展合作,不管是什么合作,要有这么一个前提的话,我们和西方不仅要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不仅展现在国外的经济中国,还要把我们文化的东西,我们文明、文化的东西要展示出来,这就是双方加强文化交流特别重要的。2014-06-18 16:25:13
  • [冯仲平]我在想,为什么今年3月份习主席访问欧洲时提到中欧是两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中欧是促进共同繁荣的两大市场,最后一句话是中欧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和欧洲人在文化方面是非常有力量的一支伙伴,在这方面我们过去讲的不多、说的不多,也得不到西方的尊重。这次李总理强调了在经济合作的同时,没有政治上的互信,没有文化上的相互了解,经济的合作也是收到困扰的。但是更多的我们希望相互尊重,在相互尊重中不仅尊重我们的制造能力,可以说全球是独一无二的,那我们文化的力量,也可以说是软力量,能不能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所以我们提出要和中欧搞文明伙伴,提出要和中英搞文化交流,在这方面中国绝不是弱的力量,我们也是很强的力量,只不过我们没有把这些东西好好的自己总结推介出去。2014-06-18 16:26:59
  • [冯仲平]所以这次不仅要加强双方留学生的交流。2015年要搞中英文化年,上半年是在中国搞英国文化季,下半年转到英国去,搞中国文化季。我相信这些活动,加上留学生的交流,特别是公派留学生,他和自己父母亲掏钱出去还不一样,政府引导你去,这个确实会加强两个国家的交流。我们在英国做这一点的意义是什么?英国在世界话语权和舆论场方面,它还是顶尖的。全世界的人都要看BBC,他自己也引以为傲,它那个地方发出什么声音,在世界影响太大了。我们要让英国理解、尊重我们中国的文化,其实对中国不仅有意义,不仅局限在中英之间,而且在全世界。2014-06-18 16:29:48
  • [马振岗]这一点非常重要,中方还需要很多努力。我在英国五年多,深感到之间的不平衡,就是中国对英国了解比较多,对英国文化也很欣赏,但是很多英国人不太懂得中国,当然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文化很崇拜,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比如对中国历史很了解,但是广大老百姓对中国了解比较少,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但我个人认为还不够,当然有很多条件的限制。我想随着中英总体关系的发展,随着中英经贸往来的日益加强,随着人员交往日益加强,我们加强努力,把中国传统的、优秀的文化推出去,不要引起外国的误会,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是什么。2014-06-18 16:30:18
  • [主持人]时间关系,谢谢马大使和冯院长。我个人是学历史的,我最喜欢的一段历史就是中国现代史,而中国现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当我熟悉这段历史,再看到今天的沧海桑田变化,当我们改革开放之初,希望来自发达国家,比如英国的资金、技术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想象35年后的今天,我们自己带着资金和技术再走向英国。所以这种历史对比让我们一方面能够参照出自己的进步,同时更能够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空间在哪里。非常感谢两位参与今天的访谈,也非常感谢网友的参与。谢谢,再见。2014-06-18 16: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