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介绍国家林业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并答记者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年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7月13日《人民日报》也表示今后5年内全国将基本完成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们现在已有的试点省份,江西、福建、辽宁和浙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我感觉这四个省因为都地处中东部地区,比较适合森林的生长,所以农民在实际造林过程中有意愿积极投入造林。
前一阵我去了甘肃,这个地方比较干旱少雨,要推进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怎么样调动当地群众在自家林地上造林的积极性?我在实地采访中也了解到,林子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南方一些省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分到商品林的林农效益非常好。但是随之而来的,大江大河的源头,一些重点公益林的生态保护区的林农,因为本身种的是公益林,有很强的生态效益,不可能进行很大程度的开发,这种情况下分到这些林地的林农可能很难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怎么样调和这两者的矛盾,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贾治邦]谢谢,你提的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工作中碰到的问题。第一,集体林权改革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也是深远的。我相信,集体林权的改革必将使农民,特别是山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用不了多少年,山区农民的收入将要超过平原地区农民的收入。
至于南方和北方的区别,的确有这样的问题,南方雨水条件好,经营林业收效大;北方水土条件差,经营林业的效益比较差。但是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要清楚,第一,土地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是农民的一种生产资料,即便在北方,如果把这么大面积的林地承包给农民,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能够进行生产,他应该收获更多的东西。我实际上就生长在北方,长期在北方工作。陕北那个地方也是降雨量少,但是只要把林地分给农民,一个是林子能够保存下来,第二他可以搞经济林和其他作物,能够增加收入。北方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北方大部分树林是生态林,我们就要提高对他的补偿标准。
第二个问题,不管南方还是北方,林权改革就碰到一个问题,划成商品林的收获比较大,划成生态林的,现在补偿比较低,生态补偿是5块钱一亩,“天保”是2块多。我们也在考虑,如果改革到位了,就要提高对生态林的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