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5日,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有关情况。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黄传芳等领导出席。
[光明日报记者]这一届八艺节是规模最大、节目最多,这都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但是我们对这个节目的具体内容,比如说我们在运作上和节目上各个方面,与前面做法有没有什么不同或者亮点?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因为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是在1987年,到现在已经20年了。除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之前都是两年一届,也就是1987年第一届,第二届是1989年,都是在北京举办。但从第三届以后就由各个省来承办。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办节的还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举办一个节日,在什么地方举办,其实对那个地方的人气凝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三、四、五届主要是在西部地区,第三届在云南,第四届在甘肃,第五届在成都。这三届和后来的六、七、八届会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这三届都是在省会城市举办,从第六届开始就有主会场和分会场,像第七届在浙江,除了省会城市以外还有绍兴、宁波、温州、嘉兴这些一些分会场。所以这次八艺节也是有主、分会场。
我们也注意到,从第六届以后,是在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会来举办,相对于江苏和浙江来讲,湖北从经济上比这两个省还是弱一些,所以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申办过程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三个省市来申办,最后国务院确定在广州。所以趋势都是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
运作了这么多年以后,原来艺术节在早期就是选调一些优秀的节目,因为“文华奖”在90年代初才开始评选。在第六届艺术节的时候就设了“艺术节奖”,“艺术节奖”和“文华奖”不同步。到第七届艺术节实行了“文华奖”和“艺术节奖”同步。也就是“文华奖”剧目选拔出来以后的新剧目奖必须参加艺术节的演出,当时的想法是确保艺术节参演剧目的演出质量,同时又为获得“文华新剧目奖”的作品有一个展示和推广,所以从第七届开始就有了这样一个结合。
在第八届艺术节,参演节目分成好几块,其中有一个54台剧目的“文华奖”,这次和以往又有不同。第七届是通过录像选拔出“文华奖”到艺术节上。后来文化部在这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我们把文化部的各项大型剧目展演调演活动,比如有舞剧的调演、儿童剧的调演等等,我们把这些活动在三年之内整合起来,“文华奖”由原来的一年一评、两年一评,到现在三年一评,和这个艺术节同步。像这次京剧3台,昆剧3台,京剧3台就是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京剧节产生的,昆剧就是在昆剧节上产生的。同时把歌剧和舞剧合在一起。主题歌舞和杂技晚会是在广州进行选拔的,地方戏比较大,分类两片,是在武汉和济南选拔的。话剧是结合今年的话剧百年在北京选拔的。儿童剧是在苏州。通过这样的现场选拔,整体剧目创作质量更高。一是希望艺术节的剧目质量真正是近年来的优秀作品,同时让这些优秀作品有一个展示和推介自己的机会。
在三、四、五届,承办的省份比较注重把外界吸引到关注自己,打自己的省区品牌。后来举办的省份比较注意在硬件建设和剧目建设上下工夫。实际上通过六、七、八届以后,江苏、浙江和湖北的剧场建设都有非常大的改善,硬件建设对建设文化强省非常有意义。同时非常注重剧目建设,从江苏到浙江,因为江苏的时候,艺术节的评奖和“文华奖”不同步。经过承办艺术节以后,像浙江现在舞台剧创作的后续影响一直在延续。我们相信,湖北今后在舞台剧创作方面还会非常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