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9月17日15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举行。图为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玲在分会场发言。(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
[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晓玲]:广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积淀遗存了不少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使这座城市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广州又是一座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牢固树立文化强市和文物保护意识,大力开展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工作,并于2003年6月,全面启动了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经过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发现3000多条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涵盖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村落、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历史街区等,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特色性历史文化内涵。如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协同和机器厂、同盛机器厂旧址,反映我国近代铁路交通的粤汉铁路旧址、广三铁路旧址,反映我国近代对外贸易的英国太古仓旧址、日本大阪仓旧址等。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面向市辖10区及2个县级市,广泛发动区(县级市)、街(镇)、村等基层工作人员全面出动,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全面普查,力求最大限度地防止文物普查对象的遗漏。
2、运用各种手段,对新发现的文物遗迹进行全面记录。主要包括文字记录、摄影、录像、录音、测绘、征集实物资料、查找相应的文献史料等,并对重要的历史街区、古村落及其它建筑群进行航空拍摄,力求全面翔实地记录下不可移动文物的准确位置。在此基础上,我市正集中力量组织编撰出版《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丛书(共14卷),同时拍摄制作全面反映普查成果的专题片。
3、将普查成果纳入城市规划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并公布了143处登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以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适应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使文物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体会
1、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是开展好普查工作的前提条件。在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广州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认识到,全面完整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只有全面摸清全市文化遗产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提高文物保护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城市发展的后劲,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三年中,广州市委宣传部从宣传文化专项资金中专门投入2000万元,并将部分资金直接下拨到区、县级市,专款专用,使普查工作从一开始就获得了经费上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2、健全组织机构是开展普查工作的关键。市里成立了广州市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文化、城建的副市长及市文化局长担任,统一领导、部署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负责具体指导推进工作。各区(县级市)、各街(镇)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从而形成以市为骨干,区(县级市)为主力,街(镇)为基础的文物普查层级网络,为整个普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3、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展普查工作的保证。市里先后举办了三期培训班,由专家组的文物专家们授课,以提高普查员的业务知识水平,确保普查质量。市普查办派员协助各区(县级市)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下基层现场辅导,对存疑和特别重要的线索及时核查,并通过抓住重点,剖析个案,为基层普查员答疑解惑。专家们的全面参与和艰辛付出,保证了普查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开展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的工作中,我市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已经铺开,我们将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与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衔接,并根据国家文物局新制定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