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重庆再遭暴雨袭击。图为市民在雨中吃力前行。郭新 摄
高温干旱、雷雨频袭、台风罕见减少
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8月1日,北京连续第三天遭遇雷雨夜。
当晚,今夏以来的最大降雨袭击北京,多个城区出现暴雨,北京气象台先后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持续异常。
暴雨不只光临北京,今夏我国很多地区被暴雨所伤。四川部分地区暴雨引发洪灾,重庆云阳暴雨引发公路塌方,辽宁局部发生特大暴雨,江苏5天6次发布暴雨预警、主要河湖水位超过警戒线,安徽淮北地区涝情严重……郑国光认为,今年南方暴雨洪涝较严重,淮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发生局地强降雨致重大人员伤亡事件,流域防洪和城市防涝面临新的复杂局面。
今年异常的气候创下几宗历史之“最”:今年1月—7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川渝地区继去年出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高温干旱,今年又发生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暴雨洪涝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偏重。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面临严重水荒。雷电、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点多、面广、频次高,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继去年出现登陆台风多、强度强、移动路径异常,今年到目前为止又罕见地出现台风生成少和登陆少,而江南华南高温干旱短期内难以缓解。
自然变化和全球变暖
“破纪录”事件非我国独有
暴雨、暴风雪、热浪、寒流,今年前7个月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频频出现,天气气候的异常并非只在我国上演。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将其归因于气候的自然变化和全球变暖。他说,过去100年全球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我国的气候异常是区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强降水、冰雹、雷电、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曾经的历史极限会被越来越轻松地超越。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出现的“破纪录”事件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董文杰进一步解释,全球变暖会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相应的高温热浪及其引发的干旱事件频次会增加、范围会增大。而极端强降水、冰雹、雷电等极端天气事件都是在冷暖空气相遇时产生的,全球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有冷空气侵袭时能量释放加剧,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以某地降雨为例,气候变暖不会改变这一地区总的降雨量,但会使小雨的天数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暴雨和干旱这样的极端天气日数增加。
今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也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和初春青藏高原积雪偏多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去年8月份到今年1月份,到今年2月份已结束。这种现象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出现异常,导致从我国南部向北吹的夏季风偏弱,初春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基本造成同样的结果。这些原因使得本应该到达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降雨带停留在了四川东部到淮河流域一线,造成这些地区持续的强降雨。
植树造林、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
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政府和公众共同应对
董文杰说,气候变化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对其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适应气候变化。这种适应是在承认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其对经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他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科学家、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全体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植树造林、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随手关灯、开小排量汽车等都是我们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积极选择。
日前,郑国光提出,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积极防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能力,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有效的防灾减灾需要的是“综合性”措施,除了加强灾害科学预报、影响分析、预警监测外,快速抢险、灾后治理救助等也至关重要。为确保灾区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医疗”,必须要加强民政、卫生、水务、电力、交通、建设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应急协调联动。专家提醒,科学应对、积极防御,不断提高我国在预测、指挥、协调、安置方面的应急能力,才能更好地经受住气候变化的考验。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世界气象日: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专家呼吁高度重视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记者从江苏省气象局获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江苏气温依然偏高,极端气候事件仍可能增多,专家呼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江苏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许遐祯介绍,2006年,江苏省年平均气温显著偏高,为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还出现了暴雨、龙卷风、冰雹、暴雪、倒春寒、秋旱、大雾、雷击等多个百年罕见的气象灾害。2006年全省因雷击死亡33人,受伤12人,高速公路和机场屡次因雨雾关闭,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我国气候变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将带来五大影响
研究表明,我国气候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在未来的50年到80年间,全国的平均温度将升高2至3摄氏度,对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等其他领域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新闻分析:气候变暖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作为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呢?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来看,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比如在我国东北地区,气温升高对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北移西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东北粮食总产量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1倍,其中部分原因为采取了适应气候变暖的措施。
全国陆地总体生态质量好于去年 但仍较常年偏差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今年春季(3-5月)全国气温明显偏暖,大部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局部气象灾害偏重,全国陆地总体生态质量好于去年,但仍较常年偏差。全国陆地总体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下水平,好于去年同期,但43%的陆地生态质量比常年同期偏差。”这是6月15日公布的中国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报告显示的结果。
我国“十一五”将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以地震、暴雨、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等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为重点,积极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这是记者从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科技会议上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