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等介绍三峡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记者: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目前三峡库区的环境状况如何?第二个问题,蓄水到156米以后,三峡库区承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如何应对三峡工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
汪啸风: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工程,首先它提供的是清洁的能源,按照与火电的可比分析,如果建设同样装机容量的火电机组的话,每年要多消耗5000万吨煤炭,要向大气排放1亿吨的二氧化碳,而且这项工程调峰的作用,防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还可以带动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目前的环境状况,首先是泥沙淤积明显减少,第二是水质基本稳定,长江干流的水体仍然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是最好的水质。我前面说了,以优于三类为主。当然,在部分支流出现过短期的富营养和水华现象,目前的水华等级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预警等级标准,但我们对这点已经给予了密切关注。
大家还很关心地质灾害问题,我要向大家介绍,三峡地区在建坝之前就是一个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家投入了100多亿资金,同时进行库区的地质灾害治理,所以目前我把它描述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效控制不等于今后绝对不会发生任何的滑坡、有关险情的出现,因为水库蓄水以后会出现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中国政府密切进行观测,加强治理,我认为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损失。
大家还关心,大型水库诱发地震的问题。我向大家通报一下,我们经过蓄水以后几年的观测,还没有发现明显诱发地震的现象,现在三峡地区反映出来的地震强度,无碍大坝的安全。这是当前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仅珍稀特有和经济鱼类,我们放流已经达到了2亿多条,这个数量级也是比较大的了,一些珍稀特有的陆生动植物,我们也做了很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