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直播>> 新闻办2>> 重要内容提示
 
汪啸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7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等介绍三峡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答记者问。

    法新社记者:9月25日的时候,部分专家学者在武汉召开一个研讨会,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他们发出警告,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有很多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会酿成大祸,而当时也有引述,汪先生说“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很多的生态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好象今天听你们的汇报,都是比较正面的消息。不知道汪先生能否阐述一下当时你提出的警告,到现在你们对问题有什么对策吗?那个情况还是一样令人关心吗?还有媒体报道,移民工程需要再次转移在重庆那边的400万人口,我想和汪先生确认一下这个情况是否属实?中国以后再建大坝的时候,能否从三峡工程学到一些经验?

    汪啸风:我想首先说一个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结论,结论指出: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按照这个结论,我在武汉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建设一流的水电工程,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的“双一流”目标及其实现的措施和途径。同时,我也根据这个结论分析了可能出现的隐患和问题。我要给大家表明,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就是从项目研究开始,就十分重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而不是某些舆论所说的中国“始料未及”,好象以前什么都不知道,不存在这个问题。也不是某些舆论说的“中国政府官员首次承认这个问题”,大家知道环境评价书是1991年做的,那时候就提出来利大于弊,就说明存在弊端,我们怎样去克服它,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这项工程所作的结论是科学的。

    潘家铮:我注意到今天有很多外国的记者参加会议并提问,我希望能够利用这个机会,以一个普通公众的身份,向他们说几句话,我对外国的记者和报刊一直是很尊重的,因为我认为他们的报道,第一是客观,第二是公正。可是最近我发现有一些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偏见太深。他们对中国的成就、贡献绝口不提,对中国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阴暗面”,到处收罗、夸大歪曲、讽刺挖苦,甚至于是无中生有、挑拨离间。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对增加友谊、沟通没有什么好处,就拿最近对三峡工程的报道来讲,我也收集了一些,你看看他们的标题,什么“扬子江上的妖魔、三峡工程成为全球变暖的定时炸弹,几百公里长的水库中,水看起来像酱油一样”……作为我个人,三峡工程耗尽了我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现在这个工程被人们形容为妖魔、炸弹、一库酱油,心里很不好受,我希望这些先生们能够客观地报道中国,中国人民欢迎朋友们的批评和监督,哪怕讲得重一点,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请不要“妖魔化”。我诚恳地希望,所有在华的外国记者们,都能成为中国人民真正的好朋友,谢谢大家耐心听取我的意见。

    李永安:最后说我们应该从三峡工程中总结了什么经验教训,因为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正在建设的最大的一个水利水电工程,应该通过这个工程对未来的水电开发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所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今后搞水电建设要坚持“四个一”的理念,就是建好一座大坝,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致富一片移民。我们在未来的水电建设当中将更加注重移民的安置问题,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我想我们坚持这样的思想,我们水电的开发是可以科学有序地建设下去的。

    汪啸风:刚才法新社的朋友还提及了移民问题,我前面通报了移民的进度,我认为移民问题在中国的大型水利建设上是由中国独特的“人多”这个国情所决定的,大家知道巴西伊泰普水库投资200亿美元,它只有65000移民,还有25000在巴拉圭,而中国人口多,是历史形成的,所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安置好移民,而且要让他们稳定致富。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合理的补偿,而且专门为三峡移民制定了一个移民条例,就是用法律去保障落实;二是还采取了后期扶持的重大措施,现在国务院初步确定的是20年的扶持;三是实行生产性安置,特别是对农村的移民,失去土地的移民,都进行了安置到户到人;四是采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办法,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五是大力开展全国各省市对三峡库区移民的对口支援。截至去年底,对口支援的资金已达到341亿元人民币,再有加上调整产业结构,创造发展软硬环境,最终在发展中解决移民问题,我认为这条路子是非常成功的,现在之所以绝大多数的移民很安稳,也是这一系列政策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