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三次现场会议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政府网进行现场直播。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介绍广东省专项整治有关情况。(中国政府网 陈竞超 摄)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 黄华华]尊敬的吴仪副总理,各位领导,同志们: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为确保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国务院分别在山东、浙江召开现场会,这次又在我省召开第三次现场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不懈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坚强决心,以及对广东工作的巨大关怀和鞭策。现将我省开展专项整治的有关情况向领导和同志们作简要汇报。我主要汇报三个问题。
一、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把专项整治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专项整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都把开展专项整治作为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国务院提出的整治目标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工作,迅速在全省掀起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行动。回顾3个多月来的工作,我省主要通过"六个结合"抓好专项整治。
(一)加强领导与上下联动相结合。打赢这场特殊战役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并充分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我们一是建立了从省到市、县专项整治工作领导机构。省政府专门成立由省长任组长、五位副省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的领导。各市、县也都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市市委书记、市长靠前指挥,亲自带队深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督查指导。二是细化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和我省实际,制定下发了8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细化整治任务、内容和目标要求。三是进行大规模、全覆盖的宣传发动。自8月下旬以来,先后召开全省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誓师大会和质量工作会议。11月5日,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有10万余人参加的全省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收听收看对象直接覆盖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业等基层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会后组织参加学习的人数超过100万人。四是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和厨窗专栏等媒体的作用,形成"街头有标语、路边有广告、电视有专题、报纸有专版、企业有画册"的强大宣传攻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制作画册、手册、光碟等宣传资料1000多万份,悬挂宣传标语3万多条,在各类媒体发布新闻信息1万余则。各市县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一切可用的办法、手段和形式,如采用电视直播、宣讲会、专题培训、在人流集中地进行宣讲、派发宣传资料等强化宣传,大造舆论,使这次专项整治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各负其责与协调配合相结合。专项整治能否取得实效,最重要的是要把责任落到实处,形成各级党政及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省政府派出了由省直厅局长或副厅局长为组长的21个工作组,分赴21个地级以上市指导、检查督促各地按国家和省的要求抓好专项整治,突出抓好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的责任制落实。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专项整治负总责,负有专项监管职能的经贸、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海洋渔业、检验检疫等部门,对专项整治任务逐个落实定时间、定任务、定人员、定措施的"四定"要求,做到各负其责、分口把关。强化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其生产、销售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负责,对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督促抓好整改落实。许多企业表示,专项整治帮助企业建立了一整套确保产品质量的规章制度和生产经营规范,使企业赢得了商机、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由衷地拥护专项整治。在明确责任、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各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整治合力。如工商、卫生部门主动沟通协商并联合下发文件,解决了小餐饮、小食杂店发放卫生许可证和临时营业执照的老大难问题。食品药品监管与工商部门加强合作,以及移送管理,禁止和取缔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广告。通过努力,全省形成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专项整治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发动"的专项整治合力。
(三)整体推进与攻坚克难相结合。我省外来人口多,专项整治工作面广、任务量大。为此,我们采取"整体推进、全面整治"的办法,按照"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细节不放过"的要求,一方面周密部署,保证整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和死角。另一方面抓住要害,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特别对问题突出、隐患较多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五小"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重点整治。对小作坊,推广园区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检验、集中监管模式。对小餐馆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实行"一店一策"。对小摊点、小商店、小食杂店突出抓规范,统一印制有关表格资料,帮助完善索证索票、建立台帐制度。通过这些措施,既规范了"五小"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又满足和方便了不同类别群众的需要。
(四)依法整治与加强服务相结合。整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坚持边整边改边服务。专项整治以来,坚持以法律法规特别是国务院《特别规定》为依据和准绳,坚决打击查处各种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全省先后出动执法人员96.8万人次,查处案件14212起,取缔无证照经营主体44811家。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服务,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如指导企业做好整改、完善基本条件,使8万多家企业取得经营许可证;加强对企业厂长、经理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共免费培训近100万人(次);帮助出口企业应对国际技术壁垒、规避风险,广东骅威玩具即将成为全国第一家申请并获得出口免检资格的玩具厂家,湛江国联水产成为国内首家冲破美自动扣留措施的企业,茂名佳辉食品公司从出口食品违规企业黑名单中剔除等。
(五)常规监管与科学监管相结合。监管促规范,规范保安全。我们在不断强化日常巡查抽查、查稽查验、清理整顿、处罚取缔、明查暗访等常规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运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促进监管工作的科学化,提高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针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以往所进行的日常监管,我省强化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检测。不断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对集贸市场、批发中心、大型商厦等场所开展大规模、多频次的检验检测,把好市场准入关。修制和完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并结合实际推行企业联盟标准,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标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二是建立电子监管监测网络体系。建立了食品安全稽查工作信息平台、餐饮单位从业人员健康信息查询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对产品质量实施电子监管步伐,目前入网企业达6500家,激活上市企业1920家。三是大力推行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模式。对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生产工艺等关键控制点检测数据及时进行采集和监控,同时积极探索电子标签技术在供港活猪、出口烤鳗等食品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六)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在专项整治行动中,我们一方面通过整治发现生产经营单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另一方面也通过整治发现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和办法,促使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工作,我们一是完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全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明确将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纳入地方工作考核目标,并确定为长期制度。在药品监管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制度。二是建立完善覆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品生产环节监管方面,正在探索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在流通和消费环节监管方面,实施规范统一的索证索票和台帐制度,初步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在弥补行政执法力量不足方面,探索建立了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巡查员、协管员、社会信息员制度。三是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制定了《全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建食品安全专家组。实行定期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制度和突发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专家评估制度。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大重点"专项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八大专项整治任务"基本完成,"20项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特别是"12个100%"的要求基本达标,其中有10项指标已达到100%,另2项指标也达到98%以上。从总体上看,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提升。
二、深化认识,再接再厉,确保专项整治目标全面实现
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对我省来说,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更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广东改革开放形象。专项整治愈是深入,我们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愈是深刻,愈是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第一,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开展专项整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广东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时期。通过专项整治,突出解决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将有力地促进改变粗放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完全符合十七大的精神,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实现广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开展专项整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是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次专项整治,社会反响热烈,人民群众拥护并积极参与。能有这样的效应,就是因为它得民心、顺民意。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目前我省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如果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就会受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受到打击。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是民生之首、民心之系,全面实现这次专项整治的目标任务,才能更好体现党和政府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开展专项整治,是树立和维护广东良好形象,提高我省产品竞争力的具体行动。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全国经济大省、出口大省,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进出口货物量大、品种多,同时也是港澳市场农副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高低不仅关系企业的信誉,也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质量就是品牌和信誉,安全就是市场和效益。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发现和消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隐患,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创造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不断提高广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树立和维护"广东制造"、"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第四,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开展专项整治,开辟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途径。这次全国性开展专项整治,总体要求是建立健全两个链条、一个体系、一个网络,核心是可追溯。这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着眼于推进对企业实施全面监管、科学监管,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我省通过高强度的联合集中整治行动,夯实了质量溯源体系基础,解决了不少监管痼疾,初步理顺了监管链条,建立了全过程监管网络,这无疑为我省今后完善和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本质水平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我省的专项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专项整治目标"12个100%"中还有2项指标尚未完全达标,已达标的也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同时,我省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经济总量大、经贸往来频繁、外来务工者数量多等因素,容易给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任务任重道远。因此,我们下一步要严格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前段整治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确保专项整治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巩固成果,形成机制,着眼于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
确保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把它放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来抓,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立足以质取胜,坚持走质量振兴的发展道路。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全方位加强质量工作,开展质量兴省、质量兴市、质量兴县、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并努力把名牌产品培育成拳头产品,推进企业实现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依托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和专业镇,培育和发展一批区域品牌。
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坚持从源头抓质量。重点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农产品日常监测。运用生产评价、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特别是进一步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各类产品严格生产许可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探索在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等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中派驻监管员制度,加强对高风险药品生产的动态监管,总结完善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制度。规范出口食品秩序,继续推行出口食品"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推行电子监管。首先在珠三角地区乡镇一级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站,完善质量协管员和食品巡查员制度,健全质量安全的基层监管网络。
三是大力推进技术标准实施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坚持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发展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相结合,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取更多的"广东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突出做好食品、农用品和日用消费品等涉及安全、关系民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和专利行政执法。
四是重视技术基础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研发及检测平台。以国家级质检中心、口岸药品检验所、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和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龙头,加强各类质量信息、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为各类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食品药品安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认真解决信用缺失问题,真正取信于民,造福人民群众。建立覆盖全省所有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作为信用评价的数据基础。海关、税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等监管部门结合日常监管工作,抓紧制定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信用等级标准,建立信用档案,试行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对违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共同参与,建立企业信用记录、评估、奖励、失信警示和惩戒机制,健全全社会资源共享的企业信用档案,提高企业征信水平。
这次全国专项整治现场会,既是对广东专项整治成果的验收,也是对广东进一步深化整治工作的推动。我们将以此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特别是吴仪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的部署上来,虚心学习兄弟省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扎实做好我省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工作。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新局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