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7日(星期四)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介绍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面对媒体等情况,并答记者问。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我和我的同事都认为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多种主题的新闻发布会是非常有用的。去年新闻办发布的国务院各部门发言人名单当中包括了他们的联系电话。但是,我每次想打电话采访这些发言人和咨询有关事情的时候,却总觉得他们不能为我们提供我们需要的帮助,或者是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记者的需求。几个月前,我曾经考虑就中国某一个地方收入补贴的问题写一篇相关的文章。于是我打电话给民政部的发言人,他表示民政部的发言人已经在三月份就该问题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过有关看法,所以他没有办法给我提供进一步的信息。我觉得这种做法对我的采访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最终,我没能就我感兴趣的话题写出报道。今天我想问您的是,对于已经公布的国务院各部门发言人的名单和联系方式,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们取得联系,问到我们希望了解的信息,而且能够保证时效性?
第二,新闻办为这些部门的发言人提供了什么样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记者的需求?比如说新闻的时效性对记者是非常宝贵的,不能等九天或者十天的时间写一篇新闻报道。
[蔡武]首先,我对你的遭遇表示同情。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给你带来了不便。一项新的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非常完善。我们在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时,要求新闻发言人办公室能够及时地为记者提供方便、提供服务,虽然做出了规定,取得了进展,但还不是非常完善,还处于一个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公布了这些名单和电话,目的就是使记者能够随时和这些部门进行联系,可能因为落实得不够好,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在是年底,我们正好在总结工作,我们将进一步督察落实的情况,推动这项工作更加完善。
你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我们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我们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绝大多数还是兼职的,他们大多是这些部门综合司局的负责人,比如说办公厅、政策法规司的负责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从事过新闻工作,也没有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经验。所以一开始我们进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时候,我们就把培训工作列入制度建设的措施之一。这些发言人很熟悉本部门的工作情况,也有很高的政策水平,但大多数人缺乏新闻学、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有的还不善于同媒体进行沟通,所以我们针对这样一种情况,组织了大规模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点新闻学、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并且用国内外很多成功的经验、案例进行教学。同时,我们也安排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课程的专家们和新闻发言人进行互动交流,希望通过这种训练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这一新的角色。
您刚才提到新闻的一个特点,我非常理解。新闻的生命有两条,一条是真实,一条是时效。有时候甚至是0.1秒都可能决定这条新闻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求为媒体记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和新闻发言人能够理解这样的特点。同时,我们也在相关的规范、规定中明确提出要以最快的速度,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发布权威的信息。请你相信,我们在这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