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权在分会场发言。
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何权
2008年1月4日
2008年1月4日(星期五)10时,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小礼堂举行。图为江苏省副省长何权在江苏分会场发言。 中国政府网 郭小天 摄
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由准备阶段转向全面普查阶段的关键时刻,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这充分表明国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地夯实环保基础工作,推动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的落实。2007年以来,江苏省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做到早发动、早准备、早落实,确保普查工作全面开展,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方案
我省十分重视污染源普查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组、技术组、农业组和渔业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订了《江苏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污染源普查的具体任务、技术方法、工作步骤、完成时限及相应工作要求。先后下发了《关于成立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加快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关于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合作,确保机构落实、经费投入、协调配合、宣传发动、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六个到位”。目前,我省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均已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部分地区的街道、乡镇也成立了普查机构,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组织网络。有613位专职人员和1132位兼职人员从事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批懂业务、会管理、有经验的人员充实到普查队伍;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开设了网站或专题网页,设立咨询热线,形成了较为系统、运作良好的工作体系。
二、明确职责,制定规范
形成紧密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是保证普查质量的关键。省政府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污染源普查方案、技术规定及各阶段工作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地方污染源普查工作。在横向上,不仅做好环保、统计、农业、渔业等政府部门组织工作,而且也做好与宣传部门和军队、武警等单位的协调工作,做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又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在纵向上,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省级普查机构重点开展组织领导、工作协调、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督查督办等各项工作,建立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及时通报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市、县级普查机构重点开展组织实施、技术准备、人员选聘、摸底清查、硬件建设等工作,制定各项工作的实施计划、考核办法、工作细则和岗位责任制,确保责任落实、任务落实。
为确保普查质量,根据国家统一规范和标准,我省编制了《江苏省污染源普查监测工作方案》等技术规范,进一步细化了总体与单项普查的具体工作办法与程序,完成了集中填报、现场审核、数据审查、质量抽查、质量管理、质量考核与评比办法以及技术报告编制提纲的制订工作,建立健全了普查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目前,各项技术规定与办法已在试点工作中得到检验,735家工业污染源的监测已经完成;在调查了300多家、初测了172家放射源的基础上,监测了其中27家重点源。
三、摸清家底,拓宽范围
近年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的工业污染源不断增加,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已超过30万家,但列入环境统计的重点企业才有5928家。面广量大的农业面源和服务业污染排放情况,还没有纳入环境统计范围。污染源数量说不清,排污总量说不准,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决策,有效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借此普查机遇,一方面,全面启动清查工作,正确界定普查对象,扩大普查范围,随时掌握数据填报类型,确保普查对象不漏、不错、不重,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共清查出近38万个工业源、46万个农业源、21万个生活源、700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另一方面,根据江苏省情特点,补充了调查的项目,增加了普查内容。不仅要摸清江苏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还要对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农机污染进行全面调查;不仅要掌握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总量,还要了解污染排放的规律、去向、区域分布以及污染源周边环境的功能定位与保护目标等情况;不仅要对污染治理设施的治理和运行情况进行普查,还要掌握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的安装、运行情况;不仅要对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总磷、总氮进行调查,还要对重点流域的工业、生活源总磷、总氮排放强度进行普查;不仅要对国控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测,还要对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进行监测。
四、先行试点,全面推进
我们借鉴国家的做法,综合考虑县市规模、区域分布、污染源类型及环保基础工作等情况,确定在县级市江都开展了综合试点工作,对普查的组织实施进行了实战演练。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有序的试点,完成了2582个工业源、5601个农业源、1029个生活源、4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7万辆机动车和近1.4万辆农用车污染普查工作。摸索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条管块包、集中填报,现场审核、严把质量”科学高效的普查组织实施方法,发现和解决了一批普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培训和锻炼了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普查业务骨干,检验了地方政府的普查组织能力,验证了普查组织方式和操作程序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普查工作机制,为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和曾培炎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和宣传《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污染源普查,提高环保意识,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完成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各种方案、计划、办法、程序、技术规定的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正确界定各普查对象填报类型;尽快完成数据库的硬件建设,构建数据库信息平台,形成省级网络体系,加强信息数据库综合分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组织好各层面的技术培训,重点培训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提高普查能力与水平,确保全面普查顺利实施,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