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下午3时,中国气象局就2月份重大气象事件和未来天气气候展望及沙尘天气预测等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2006/2007年冬季气候概况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中国气象局
(2007年3月1日)
一、2006/2007年冬季气候概况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冬季主要气候概况
冬季(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4℃,较常年同期(-4.3℃)偏高1.9℃,仅次于1998/1999年冬季的-2.3℃,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西南地区东部及青海的大部接近常年外,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和西部,以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陕西北部、山东中东部、新疆北部、西藏西部等地偏高2~4℃,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区偏高达4~6℃。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1952年以来突破了历史同期最高值,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甘肃与历史同期最高值持平。
冬季,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6.5毫米,比常年同期(38.5毫米)略偏少。与常年同期相比,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及中西部、青海东部、西藏中南部、四川南部、云南西北部、重庆大部、湖北西南部等地偏多3成至1倍;东北西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北部、华南南部以及甘肃西部、新疆南部等地偏少3~5成,河北中东部、辽宁西部等部分地区偏少5成以上。
2、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季内,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偏高;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使交通运输及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春运受到较大影响;长江以南地区多阴雨天气;北方地区出现4次沙尘天气;华北东部、西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
1)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显著偏高
2006/2007年冬季为近50多年来仅次于1998/1999年冬季的第二个最暖的冬天。其中,2006年1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2℃,比常年同期偏高0.7℃。2007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比常年同期偏高1.4℃,黑龙江、吉林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2月气温偏高最为明显,全国平均气温为0.7℃,较常年同期偏高3.5℃,全国及19个省(区、市)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2)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雪,使交通运输及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006年12月9~13日,青海省境内出现大范围降雪,其中海北、果洛、玉树、黄南等州境内出现了中等强度降雪,多数地方出现积雪,致使部分牧区的牲畜出现了觅食困难。受降雪影响,青海省内和至外省的近40条客运班线的班车停运。
2007年1月15~17日,长江中下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湖南中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沿江一带出现了大到暴雪,局部达到大暴雪强度。安徽省最大积雪厚度15厘米,全省113万人受灾;湖北省有17个县(市、区)遭受雪灾,受灾人口97.5万人;农作物受灾10.7万公顷。
2月13~14日,东北地区普降中到大雪,黑龙江中部与吉林东部的部分地区降了暴雪。其中哈尔滨降水量14毫米,吉林图们达17毫米。降雪给春运交通带来了较大影响,部分机场和高速公路关闭。
3)我国中东部多次出现大雾天气
冬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华北、黄淮、江淮、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华南部分地区以及辽宁等地雾日数一般有2~10天,部分地区在10天以上。与常年同期比较,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及辽宁中部等地雾日偏多1~3天;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偏少1~5天,四川东部、重庆中部、江西西北部、福建中北部、云南南部等地偏少5天以上。
大雾天气使部分公路、铁路、航运交通受到影响,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还使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体健康。
1月18日,江苏南京地区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大雾天气,高速公路陆续封闭,长途汽车站的班车全部停运。长江南京段封航达19个小时,约有3000多艘船舶被迫就地抛锚停航。宁洛公路发生11车追尾事故,导致4人死亡,10多人受伤。长江二桥发生汽车追尾事故,造成8人死亡。
2月9~11日,华北南部、黄淮西部、汉水流域下游、江淮、江南大部、云南南部等地出现了雾,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雾。湖北、江西、上海、安徽等省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关闭,武汉、上海机场多个航班延误。沪昆高速公路江西樟树段因大雾发生多起追尾交通事故,造成11人死亡,39人受伤。
2月19~2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大雾天气。北京、天津、湖北、辽宁、山东等地受大雾影响多条高速公路一度关闭;北京首都机场、天津滨海机场多架次航班无法正常起降。
2月25日,河南西北部、湖北中东部以及湖南东北部和中西部等地出现大雾天气。湖北黄冈江北公路段因浓雾发生特大车祸,造成8人死亡4人受伤。
4)长江以南地区多阴雨天气
1月,江南、华南、西南东部等地阴雨日数一般在8天以上,其中重庆、贵州、湖南、广西中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北部阴雨日数达到12~16天。与常年同期相比,四川、贵州西部、云南东部等地偏多5~7天。
2月11~25日,江淮西南部、江汉南部和江南大部地区持续多阴雨天气,累积降水量达50~100毫米,阴雨日数达6~12天。
5)北方地区出现4次沙尘天气
今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先后出现4次沙尘天气过程。首次沙尘天气出现在1月26日,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陕西西北部出现了扬沙,局部出现了沙尘暴。这次沙尘天气的出现时间基本接近常年(2000-2006年首次沙尘出现时间平均为1月29日)。
2月27日中午至28日凌晨,内蒙古阿拉善盟东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宁夏中北部,陕西西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局部,以及新疆中部和南部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沙尘天气,这是今年以来出现的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其中,内蒙古的海力素、头道湖、四子王旗,宁夏的韦州和新疆的民丰出现了能见度只有400~900米的沙尘暴天气。28日凌晨一列新疆吐鲁番旅客列车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途中,遭遇瞬时大风,车窗被飞沙打碎,11节车厢被吹翻,3人死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
6)华北东部、西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或发展
2006年秋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秋旱,至11月底华北、黄淮及云南部分地区还存在中到重旱。12月底,华北等地出现了中到大雪,使干旱一度得到缓和或解除;而云南大部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干旱持续。2007年1月,云南的干旱得到缓和,而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干旱有所发展;至2月底,华北东部、西北东部、山东半岛、四川盆地及辽宁西部、广西南部、海南等地有轻到中度干旱,部分地区天干物燥,森林火险等级较高。
二、冬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作物发育期提前,存在发生冷冻害隐患
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至2月中旬北方冬麦区冬小麦越冬状况良好。
进入2月,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显著偏高,使全国大部分地区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加快,华北中南部和黄淮地区冬小麦返青期、以及江汉、江南西部油菜抽薹期和局部地区开花期均较常年提前7~15天;四川盆地的冬小麦拔节期提前5~8天。由于发育期明显提前,冬小麦、油菜的抗寒能力下降,如遇春季倒春寒天气发生冷冻害的可能性增大。
另外,2月中旬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气温持续偏高,但光照条件较差,导致部分地区小麦、油菜长势旺而不壮,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2、冬季偏暖有利于虫卵、病菌越冬,易引发春季病虫害
持续偏高的气温对虫卵、病菌的越冬存活十分有利,为春季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较多的虫源和病菌基数,易导致春季病虫害的发生蔓延。近期较高的气温,使四川盆地小麦锈病迅速蔓延,再次进入冬季高发期,小麦蚜虫、油菜蚜虫等病虫害也偏重发生,对冬小麦、油菜的产量形成构成一定威胁。
三、2006/07年冬季国外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冬季期间,国外主要发生了台风、暴雨洪涝和暴风雪灾害。
1、台风
2006年11月30日至12月5日,受强台风"榴莲"影响,菲律宾约有570人死亡,至少740人失踪,154万人受灾;越南南部,至少有73人死亡,16人失踪。
2、暴雨洪涝
1月上旬,巴西东南部地区持续大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至少50人丧生,约1.4万人被迫撤离。
1月中旬,暴雨袭击斯里兰卡,并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14人丧生。
1月18日,猛烈暴风雨席卷欧洲多国,英国南部、法国北部、荷兰、德国和捷克等国遭到暴雨和强风的袭击,造成至少47人死亡。
1月中下旬,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地区连遭暴雨袭击,造成53人死亡,25人失踪。
2月中下旬,巴基斯坦大部地区连续降雨,引发泥石流和房屋坍塌,公路交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至少20余人丧生。
印度尼西亚频繁遭受暴雨袭击。其中,2006年12月下旬,暴雨引发洪水和泥石流,造成至少109人丧生、205人失踪。2007年1月中旬,暴雨连续袭击印度尼西亚北部和马来西亚南部,并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印度尼西亚至少14人死亡,23人失踪,多人受伤;马来西亚至少11人丧生,20人失踪。2月上旬,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地区连日暴雨引发洪灾,至少有66人丧生。
2006年12月~2007年2月,暴雨洪涝造成玻利维亚至少34人死亡,5万多名居民严重受灾。
1月至2月,秘鲁持续遭受暴雨和冰雹袭击,有27人死亡,43人受伤,约48万人受灾。莫桑比克因遭暴雨袭击,约40人死亡,12万人无家可归。
3、暴风雪
2006年12月上旬,美国西、中部和东北部遭受暴风雪袭击,造成至少19人死亡,并严重影响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2007年1月中旬,暴风雪和低温严寒袭击加拿大南部、美国西部和中部、东北部等地区,造成加拿大至少3人死亡,美国至少65人死亡,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影响。2月上中旬,强寒流和暴风雪席卷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美国东北部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2℃,交通事故频繁发生,造成至少20人死亡。
1月7日,日本北部遭暴雪和大风袭击,至少有6人失踪,4人受伤,交通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地区的大风强度创下有观测以来1月份的最高纪录。
1月24~26日,德国、法国、英国和捷克等国遭到大雪侵袭,交通受到严重影响,德国至少有3人死亡。
四、未来十天天气趋势及三月份气候趋势预测
1、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测
1)我国将出现较大范围雨雪天气
预计2~4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一次较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降水量一般有3~15毫米,其中华北南部、东北南部、黄淮、江淮、汉水下游、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水量有20~40毫米,局部地区降水量达50毫米以上。降水对缓和北方部分地区的旱情和冬小麦返青有利,但对春运有不利影响。
6日之后,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东部还将有一些弱的降水,我国其余大部分地区为晴好天气。
2)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我国
受较强冷空气缓慢东移的影响,今天白天到明天,新疆东部、青海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先后出现5~6级、间7级偏北风;同时气温也将下降4~8℃;南疆盆地、甘肃西部和内蒙古西部将有沙尘天气。
4~6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华北、东北、黄淮、江淮等地将有5~6级、阵风7级偏北风,冷空气前锋过后,淮河以北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8℃,华北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降温幅度将超过10℃。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有6~8级大风,其中渤海、黄海海域风力可达9级。2、3月份气候趋势预测
1)气温
预计3月份,除河南大部、湖北大部、陕西东南部及重庆东北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东北东南部、新疆南部及东南部沿海等地区偏高1℃以上。
2)降水
长江中游部分地区、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水量有100至200毫米,其中江西东部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200毫米;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中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中南部、重庆西部、贵州西部、广西西南部、海南、云南东南部和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降水量有25至50毫米;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大部、陕西北部、宁夏大部等地降水量有10至25毫米,全国其余地区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其中新疆沙漠地区降水量不足1毫米。
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南部至江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东北东部、新疆北部、四川中西部及青海东南部等地区降水偏多,其中淮河上游降水偏多2成以上;全国其余地区降水偏少,其中新疆西南部、西藏西北部及华南南部偏少2成以上。
预计3月份,华北、西北东部、华南西南部干旱可能持续发展;
内蒙古东北部、东北西北部、华南西部、云南南部等地区森林、草原火险等级偏高。
五、3月份农业生产建议
1、越冬作物区大部前期气温持续偏高,作物发育期提前,抗寒能力较弱,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田间管理,采取中耕松土等措施,减缓生育进程,北方冬麦区应在冷空气来临前采取破埂盖土、秸杆覆盖等防寒措施,防御冷冻害的发生;南方地区需做好防冻防霜准备,培土壅根、适时摘除油菜早薹、早花,减少营养消耗,促进分枝形成。
2、北方地区土壤陆续进入返浆期,持续偏暖少雨雪导致土壤快速失墒,各地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整地保墒;西北和华北大部3月份降水仍可能偏少,各地要适时灌溉,浇好小麦返青水;无水灌溉的地区要采取镇压、划锄等措施提墒抗旱;同时,要及早做好抗旱保春播的准备,适时抢墒、造墒播种。
3、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降水持续偏多,造成部分农田土壤过湿,并且3月份降水仍将偏多,可能会加重湿害,影响春播进程和作物根系生长。须加强农田渍涝灾害的防御,做好农田沟渠配套建设,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轻渍涝灾害造成的影响。
4、华南大部地区要立足抗旱,做好计划用水,确保早稻、春玉米适时栽插。同时华南各地还要关注初春可能出现的低温天气,及早做好准备,以防对早稻育秧造成不利影响。
5、四川和重庆农区去年发生严重夏旱,农田底墒不足,塘库蓄水较少,今冬气温持续偏高,增加了春旱早发的概率,各地要密切关注干旱的发展态势,注意计划用水,并抓住有利降水时机,积极增加蓄水。
6、入冬以来,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利于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各地要密切关注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向,及时做好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