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概况 国家机构 政府机构 法律法规 政务公开 政务互动 政府建设 工作动态 人事任免 新闻发布 网上服务
文字实录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高强]同志们: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现在开始。 [2008-01-25 15:01:13]
[高强]这次论坛的主题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治未病”是健康基石的理念,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交流各地开展“治未病”工作的经验,促进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01-25 15:03:50]
[高强]吴仪副总理对实施“治未病”工程一直十分关心,高度重视。昨天吴仪副总理出席了2008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今后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出了期望,今天又在百忙之中出席这次论坛,在此,让我们对吴仪副总理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08-01-25 15:08:50]
[高强]出席今天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同志还有: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桑国卫同志,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同志,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李建华同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浈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吴刚、于文明同志。 [2008-01-25 15:09:10]
[高强]出席这次论坛及工程启动仪式的代表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顾问和专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卫生厅局主管中医工作的领导,卫生厅局中医处、中医药管理局的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的负责人,部分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中医药院校的负责人;会议还邀请了军队医院有关负责同志、健康管理机构和部分企业的同志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的记者,对各位领导和新闻界朋友们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8-01-25 15:11:51]
[高强]今天下午的会议分两个阶段,首先,请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致辞。 [2008-01-25 15:12:20]
[卫生部部长 陈竺]尊敬的吴仪副总理,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这里举行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这是中医药界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指示的重要举措,对振兴中医药、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必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我谨代表卫生部对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的举行和“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启动表示热烈祝贺。 [2008-01-25 15:13:28]
[陈竺]下面借此论坛机会,我想强调三点:第一,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2008-01-25 15:14:49]
[陈竺]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健康是根本,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石,拥有健康就拥有希望,就拥有未来,就拥有幸福。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类的健康,人类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是千真万确的。 [2008-01-25 15:16:08]
[陈竺]第二,预防保健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尽管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很多,涉及许多方面,但是作为医学而言,维护人类健康无疑是其天职,是其永恒的追求。作为医学,维护人类健康的手段不外乎是治疗疾病和防患于未然,而这两者中,无疑后者更为积极主动,更具有良好的成本效果。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要重视预防和保健,就是要防患于未然。 [2008-01-25 15:16:29]
[陈竺]新中国成立后,预防为主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50多年来,在各级领导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配合下,各级各类预防保健机构根据疾病发生和传播的规律,采取有力措施,大搞群众运动,有效地消灭和控制了包括天花、鼠疫、霍乱和血吸虫病在内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同时通过健康宣传教育,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生活和劳动环境,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2008-01-25 15:19:14]
[陈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化。如何有效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与此同时,人民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人们的卫生需求,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21世纪的我国卫生事业关键在于预防保健,在于防患于未然。 [2008-01-25 15:19:27]
[陈竺]第三,“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治未病”的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预防思想,总结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优势。“治未病”理念几千年来一直是指导中医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2008-01-25 15:21:20]
[陈竺]在今天看来也极具先进性,具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品格。因此,加强“治未病”研究,深刻理解和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精髓及科学内涵,全面挖掘、系统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积累的丰富“治未病”经验,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大力开展“治未病”服务,对解决人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更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8-01-25 15:26:29]
[陈竺]目前,我国正在探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对发展“治未病”,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发展“治未病”,首先应转变观念,医疗卫生决策者、医务工作者都应不仅着眼于治愈疾病,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的扁鹊是非常杰出的医生,医术高超,能够起死回生,但是扁鹊说他不如他的哥哥,他的哥哥是善于治疗未发生的疾病。 [2008-01-25 15:26:44]
[陈竺]这个故事至少说明两点:其一,“治已病”和“治未病”从来就是一对亲兄弟,彼此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二,“治未病”比“治已病”具有更高的境界,具有更大的意义。发展“治未病”应在实现关口前移的同时,实现重心下沉,使两者得到有机结合,广大社区和农村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成为医疗疾病的全科医生,更应该成为养生保健、健体防病的指导员和督导员,使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预防保健的基地。当然,“治未病”不止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需要人们持之以恒的坚持。 [2008-01-25 15:26:58]
[陈竺]发展“治未病”,应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体系,以健康文化为基础,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理念和信心,掌握运用“治未病”的知识和方法,以健康促进为手段,将医疗部门、健康教育部门、健康管理部门以及科技部门有机整合起来,开展预防保健服务,以健康保险为支撑,发挥其经济补偿、市场组织、资金融通等功能,为“治未病”的发展提供保障。这种新模式将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是建立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保障体系的新尝试。 [2008-01-25 15:27:16]
[陈竺]同志们,发展“治未病”,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使中医这一古老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是一项崭新的、极富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大家一起为之而奋斗。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祝“治未病”健康工程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2008-01-25 15:27:45]
[高强]谢谢陈部长,下面请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发表主旨发言并介绍“‘治未病’健康工程”。 [2008-01-25 15:29:04]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尊敬的吴仪副总理、陈竺部长、高强书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隆重举行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吴仪副总理长期以来对中医药事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并在百忙中出席指导此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2008-01-25 15:29:35]
[王国强]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开创性地提出了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要求,此后又就完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作出重要指示。今天,吴仪副总理又亲临指导,使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这对我们切实做好“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2008-01-25 15:30:12]
[王国强]借此机会,我就对“治未病”工作的认识、探索与思考向大家作一汇报。 [2008-01-25 15:30:53]
[王国强]一、对“治未病”概念的把握。 [2008-01-25 15:31:07]
[王国强]“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古往今来的中医药防治疾病实践中,始终焕发着活力和光辉。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2008-01-25 15:31:25]
[王国强]以此为源,历代中医名家对“治未病”屡有发挥,如医圣张仲景在名著《金匮要略》中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成为指导“治未病”的一大法则;唐代孙思邈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医学的功能区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元代朱丹溪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专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治未病”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清代叶天士更是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2008-01-25 15:31:56]
[王国强]经过历代医家两千多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也可以说是“治未病”的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2008-01-25 15:32:27]
[王国强]“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是“治未病”的第一要义;“既病防变”着力于料在机先,阻截传变,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瘥后防复”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疾病复发。其核心,落实到一个“防”字上,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结合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特别强调要达到“防”的目的,就应当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正是这些思想的典型表达。 [2008-01-25 15:32:59]
[王国强]“治未病”的理念,重在指导人们做到防患于未然,“消未起之祸,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这既是医学认识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2008-01-25 15:33:15]
[王国强]强调“治未病”,不是忽视“治已病”。“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治未病”是“治已病”的更高境界,可以减轻“治已病”的压力;“治已病”对致病机理和诊疗手段的探索,可以有效指导“治未病”。 [2008-01-25 15:33:28]
[王国强]二、对“治未病”意义的认识。 [2008-01-25 15:33:45]
[王国强]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 [2008-01-25 15:33:59]
[王国强]这一重大转变,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8-01-25 15:34:33]
[王国强]开展“治未病”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落实国家“人口与健康”战略,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重要举措,也是摆在中、西医学面前的共同任务。 [2008-01-25 15:34:49]
[王国强]开展“治未病”工作,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疾病,不仅可以减轻医疗卫生负担,而且可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引导和激发需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2008-01-25 15:35:08]
[王国强]开展“治未病”工作,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2008-01-25 15:35:30]
[王国强]开展“治未病”工作,对中医药自身发展来说,既是继承中医药学术、彰显中医药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2008-01-25 15:35:44]
[王国强]随着“治未病”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使中医药的服务对象由以病人为主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各方面,中医药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努力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008-01-25 15:36:06]
[王国强]三、对“治未病”实践的探索。 [2008-01-25 15:36:20]
[王国强]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治未病”实践一直贯穿始终。历代医家均强调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养生保健是实现“治未病”的根本手段,“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以方药治已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 [2008-01-25 15:36:36]
[王国强]从马王堆的导引图,到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后世医家倡导的包括运动、饮食、心理诸方面的系列养生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文化。对此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2008-01-25 15:36:57]
[王国强]针对疾病的防治,脍炙人口的扁鹊为齐桓候诊病的故事流传久远,它的核心也是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历代医家积累的防治中风先兆等疾病的丰富经验,以及现代采用的冬病夏治的敷贴方法、体质辨识及干预等,都是“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恒久魅力。 [2008-01-25 15:37:16]
[王国强]在现代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如何把握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符合群众需求,发挥“治未病”思想在现代健康保障中的引领作用,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2008-01-25 15:37:41]
[王国强]在吴仪副总理高瞻远瞩提出开展“治未病”工作的要求后,我们以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为着眼点,立足于高起点,从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治未病”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的中医医院试点稳步推进,上海、广东还在总结试点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治未病”试点、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8-01-25 15:38:04]
[王国强]昆仑—炎黄公司组织专家经过数年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现“治未病”思想,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模式”)。在服务内容上,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探索确定了体现中医特色、个性化、全程系统的适用技术和服务手段;在服务模式上,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服务领域和服务技术手段,形成了清晰的服务途径和规范的服务流程; [2008-01-25 15:38:21]
[王国强]在服务平台建设上,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治未病中心”,明确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内涵等;在运行机制上,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为开展“治未病”试点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机制。 [2008-01-25 15:38:39]
[王国强]四、对“治未病”发展的思考。 [2008-01-25 15:38:54]
[王国强]试点实践证明,“治未病”工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治未病”理念和实践,必将成为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成为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 [2008-01-25 15:39:33]
[王国强]我们将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调整服务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 [2008-01-25 15:39:52]
[王国强]第一,必须始终把坚持中医药理论和规律、满足群众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治未病”理念和实践乃至整个中医药工作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工作起始阶段,要抓好试点,树立样板,把握精髓,求真务实,避免一哄而起,力戒形式主义,既不能把一些“治未病”的技术方法简单等同于“治未病”,更不能把“治未病”泛化最终导致庸俗化。 [2008-01-25 15:40:09]
[王国强]第二,必须加强“治未病”文化传播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信息是沟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通过“治未病”文化传播和知识方法的普及,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应用“治未病”知识方法自主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相关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健康状态信息网络,为群众提供全面的、连续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 [2008-01-25 15:40:29]
[王国强]第三,必须建立健康保障模式与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健康保障模式是为保证预防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所作的制度安排。要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型,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将“治未病”方法融入健康监测、分析、评估、维护的全过程。要通过金融契约,探索建立健康保障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 [2008-01-25 15:40:49]
[王国强]与此相应的健康服务模式要为群众建立健康状态信息库,为群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服务,为指导群众应用“治未病”知识和方法维护和提高健康服务,为群众提供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所需的名医、名科、名院服务。要认真探索和完善“KY3H健康保障模式”及服务方法。 [2008-01-25 15:41:03]
[王国强]第四,必须探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制定扶持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制定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机制。要研究制定机构、人员准入的条件和开展业务的范围,健全有关管理规范,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008-01-25 15:41:18]
[王国强]第五,必须提供人力与科技支撑。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指导试点地区和单位搞好试点。要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医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等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2008-01-25 15:41:35]
[王国强]围绕实践加强科研对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支撑,完善技术手段操作规程,规范技术方案,科学总结服务效果。要组织研制、筛选、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的器械、设备、技术方法和手段。 [2008-01-25 15:41:55]
[王国强]开展“治未病”工作,必须明确目标,把好方向。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和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提供服务与内涵建设的关系、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关系、公益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试点工作与体系建设的关系。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开展“治未病”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应当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积极探索“治未病”的不同模式和方法。 [2008-01-25 15:42:10]
[王国强]五、关于“治未病”健康工程。 [2008-01-25 15:42:41]
[王国强]为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008-01-25 15:43:02]
[王国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2008-01-25 15:43:20]
[王国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载体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并根据发展要求和条件基础,在严格把关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单位。 [2008-01-25 15:43:42]
[王国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模式是: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通称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 [2008-01-25 15:43:56]
[王国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机制是:积极探索“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文化传播机制等。 [2008-01-25 15:44:08]
[王国强]为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的作用,组织制定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组织方式、具体任务、评估指导等要求,积极稳妥实施。 [2008-01-25 15:44:20]
[王国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有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位专家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共同努力,吴仪副总理所大力倡导的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实践一定会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2008-01-25 15:44:32]
[高强]下面请陈竺部长宣布“‘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 [2008-01-25 15:45:02]
[陈竺]现在我宣布“‘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 [2008-01-25 15:45:17]
[高强]下面请王国强同志宣布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名单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顾问和专家咨询组成员名单。 [2008-01-25 15:46:05]
[王国强]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名单:北京中医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福州市中医院、济南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二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08-01-25 15:46:40]
[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顾问和专家咨询组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一、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绵之、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北京中医医院吉良晨、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长春中医药大学任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德培、浙江中医药大学李大鹏、中国中医科学院李连达、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 天津市南开医院吴咸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陈可冀、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凯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胡之璧、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俞梦孙、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桑国卫、中国中医科学院路志正、 同济大学裴钢、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颜德馨。 [2008-01-25 15:48:52]
[王国强]二、专家咨询组: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白书忠、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浙江中医药大学肖鲁伟、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管理学院陈元平、陕西中医学院张学文、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林瑶珉、 北京中医药大学郑守曾、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房耘耘、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俞梦孙、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陶祖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黄建始、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樊正伦。 [2008-01-25 15:53:19]
[王国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受聘的顾问和专家表示感谢。 [2008-01-25 15:56:59]
[王国强]下面请主席台就座领导向专家颁发聘书,有请顾问和专家上台。 [2008-01-25 15:57:43]
[高强]“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到此结束。 [2008-01-25 16: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