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日(星期四)上午9时,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中国政府网进行现场直播。
[张登义]:让我们欢迎《南极条约》协商国驻华使馆代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先生致辞。
[芮捷锐]:我感到非常高兴能在今天我们庆祝2007—2009国际极地年启动仪式的这个吉时说上几句。
这一主要的科学努力聚焦于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并且是同类活动的第四次,即续接1882—1883、1932—1933和1957—1958年曾经开展过的工作。
2007—2009国际极地年的规模令人印象深刻。它包含两个整年度的循环,将展开超过200个科学项目的研究,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上千科学家和支撑人员参与。
接下来的24个月里世界的注意力将牢牢锁定在北极和南极。国际极地年正巧与1957—1958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啊50周年纪念同时举行。这是一个预兆,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他们能够从南极地区的和平合作和共同的科学研究中获益良多。1959年12月1日,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12个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有科学家在南极从事研究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其后这些国家接着进行了商议。
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然后有33个国家加入进来,所以到现在有46个成员国,其中的28个国家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包括中国和澳大利亚。协商国有权参与针对这片大陆的政策制订。条约确保南极之能用于和平目的,各国可以在南极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相互合作。南极所有地区包括各国考察站和考察设施都必须对视察开放。条约同时将潜在的领土争端搁置起来。续补南极条约的是一个协定的体系,旨在确认南极的包产到户、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南极海豹种类的保护。
南极条约体系建立在我们过去科学和政治合作的基础上,2007—2009国际极地年很可以揭开一个全球合作的新时代。
国际极地年正值全球气候变化热议之时。科学研究表明极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些区域对气候变化也是敏感的。
在南半球,南极的寒冷,包括每年封围南极大陆的海冰,驱动了地区性的气候和海洋学的进程,我的国家作为南极的一个近邻也在其中。
近来的研究和模型显示南极冬季海冰的范围正在减退,冬季海冰存续的天数也在减少,这对健康的南极生态系统和大洋环流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大洋的这些进程驱动了世界巨型大洋环流系统的“传送带”。它们结合了低温、冰型和冰型导致的较高盐度海水。南极的任何变暖将影响“传送带”在全球带动水流和水流中热量的方式。环境的变化即使在南极地区也越发明显。海冰在范围和天数上的减少已经被与南极磷虾数量的减少联系起来,南极磷虾在冬季是依靠食用海冰表层下的藻类来存活的。任何南极磷虾在数量上的持续变化自然也会对图表上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五中状态发生影响,例如企鹅、鲸鱼和海豹等,它们都以这些小甲壳类生物为食。南极气候变化将是国际极地年科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与中国一道,澳大利亚期待为标志国际极地年的大型科学项目做出重要贡献。我的国家引导着一系列的国际科学项目。
特点性的研究将是“南极海洋生命普查”。这将是曾在南极开展过的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目前已有来自南极国家的14条船承诺参加,其他的国家也期待参与。他们都将在南极水域和海床采样,遵从一套通用的采样协定和方法。采集的数据将能用来比较以绘制出一副南极海洋环境的全景图。重要的是,该项目将提供一种新的、灵活的基准,可以用来估量南大洋的未来变化。
澳大利亚正通过“南极和南大洋的气候”项目和海洋学的现场合作整理出一个南大洋物理环境的环极快照。近期的工作显示南极深水的变化频率比预想的要大。由澳大利亚主导的国际极地年项目将提升我们对南大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角色的理解。在“南极的外来物种”项目下,澳大利亚将领导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外来生物的引入和确立的影响。气候变化能戏剧性地增强无意中引入亚南极地区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无脊椎动物、种子和孢子的生存力。我们还将通过“把住极区的脉搏”项目研究人类健康议题。这一国际合作研究将注重在极区的人类健康和安宁,并调查生活在冬季极夜环境和长期隔绝状态中的影响。
其它由澳大利亚科学家主导的研究将探求太阳辐射在我们的天气和气候中所扮演角色的可变性。我们将试图理解甘伯采夫山脉的地质演变,这个东南极的山脉下埋藏着数以千计的冰块,我们将测量出这些海冰的厚度和范围。由多所对南极科研和政策感兴趣的大学组建的一个国际南极研究所已经形成,它将作为一个不同种类的国际极地年活动。这个研究所建立在塔斯马尼亚大学,将利用国际极地年期间对南极的关注为这一颇具胆识的国际教育动议注入生机。除了这些澳大利亚扮演领导角色的活动外,澳大利亚科学家还将参与46个由其他国家科学家领导的国际极地年项目。
澳大利亚与中国在南极是近邻,中国的中山站位于我们戴维斯站西边几公里处。我们在南极分享后勤支撑并有着较长历史的科学协作。我们的合作通过四个备忘录可以得到阐明,内容包括:1、科考数据的处理;2、气候科学方面的合作;3、在中国中山站的测磁学合作研究;4、冰芯的协同分析。这些都是正在展开的协作,都将为国际极地年的研究目标作为贡献。
国际极地年的成果将为未来数十年长期的国际研究协作定形。
如果我们希望理解今天和未来气候变化的性质和速率,则更好地理解目前地球气候和大气的演变至为关键。
极区是我们监控气候的早期报警系统,我们将因为对它们做了细致研究而获益。
结束我的讲话时,我提醒大家,在南极有澳大利亚人,有中国人。夏天已近尾声,我们的考察队员将要开始在南极度过冬天,远离它们的家人和朋友。我们祝愿他们在准备国际极地年的时候在南极度过一个安全和成功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