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主持人张登义(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海洋局原局长)]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2007-03-01 09:06:25] |
|
|
|
|
|
|
|
|
[张登义]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它标志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将正式开始实施。我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主席,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在主席台就坐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同志;国务院副秘书长张平同志;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同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同志;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同志;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同志;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大使芮捷锐先生;挪威王国驻华使馆大使赫图安先生;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同志。 [2007-03-01 09:07:50] |
|
|
|
|
|
|
|
|
[张登义]出席今天启动仪式的还有来自教育部、财政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测绘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的领导同志。 [2007-03-01 09:08:26] |
|
|
|
|
|
|
|
|
[张登义]今天应邀出席仪式的还有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智利、厄瓜多尔、芬兰、法国、德国、冰岛、印度、意大利、日本、新西兰、挪威、波兰、俄罗斯、南非、西班牙、乌克兰、美国、乌拉圭等《南极条约》协商国和北极理事会成员国驻华使馆的各位代表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代表。 [2007-03-01 09:08:51] |
|
|
|
|
|
|
|
|
[张登义]在此,我谨代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向出席今天启动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新闻媒体的记者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2007-03-01 09:09:19] |
|
|
|
|
|
|
|
|
[张登义]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现在开始。 [2007-03-01 09:09:38] |
|
|
|
|
|
|
|
|
[张登义]首先请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同志简要介绍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 [2007-03-01 09:09:53] |
|
|
|
|
|
|
|
|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中国是第四次国际极地年的发起国之一,国际极地年活动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4月,由外交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等有关部委成立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指导下,国家海洋局组织中国科学家们积极参与了国际极地年的策划,并制订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为国际极地年的推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7-03-01 09:10:31] |
|
|
|
|
|
|
|
|
[陈连增]现在,我代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就中国行动计划作一简要介绍。 [2007-03-01 09:11:05] |
|
|
|
|
|
|
|
|
[陈连增]聚焦极地科学前沿,围绕国际极地年六大科学主题,结合中国在南北极若干区域的考察和研究基础,是我们制定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原则。中国行动计划由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北极科学考察计划、国际合作计划、数据共享和公众宣传计划组成。 [2007-03-01 09:11:25] |
|
|
|
|
|
|
|
|
[陈连增]第一,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简称PANDA计划)。该项计划是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大型南极考察与研究计划,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核心计划,也已成为国际极地年核心科学计划之一。 [2007-03-01 09:11:46] |
|
|
|
|
|
|
|
|
[陈连增]PANDA计划考察断面北起普里兹湾海域、南至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沿断面涵盖了东南极冰盖最大的冰流系统、南极第三大冰架、南大洋冷水团的重要生成区等全球变化关键区域。PANDA计划通过这条包含海洋、冰架、裸岩、冰盖、大气和近地空间等要素的综合考察断面,观测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在关键地点钻取冰芯样品,将现代过程研究与历史演化相结合,研究南极地区与全球变化的关联,预测未来变化。主要行动有以下五个方面: [2007-03-01 09:12:30] |
|
|
|
|
|
|
|
|
[陈连增]1、冰穹A冰芯与甘伯采夫冰下山脉调查;2、中山站-冰穹A断面大气环境与地球物理综合观测;3、格罗夫山古气候环境变化调查;4、埃默里冰架-普里兹湾-南印度洋断面海洋综合观测;5、中山站国际极地年全球协同观测。 [2007-03-01 09:13:01] |
|
|
|
|
|
|
|
|
[陈连增]第二,北极科学考察计划。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由于全球变暖,北冰洋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对全球和我国气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科学家将牵头在北极太平洋和大西洋扇区等关键海域,连续两个夏季航次开展多国联合考察,并参加其他国家的航次考察,系统观测海洋、海冰和大气变化,充实我国北极研究的数据来源;探寻北极海洋、海冰和大气主要变异现象和规律,研究这些变异过程与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因果关系;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2007-03-01 09:14:14] |
|
|
|
|
|
|
|
|
[陈连增]第三,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合作是国际极地年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国际极地年期间,我国科学家和极地考察设施将参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牵头的有关计划,并吸收其他国家科学家参与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主要行动包括: [2007-03-01 09:14:32] |
|
|
|
|
|
|
|
|
[陈连增]1、在《南极条约》等国际条约框架下,资助我国科学家参加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牵头的IPY核心计划;2、接受外国科学家参与IPY中国行动计划并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3、与有关国家联合开展冰穹A和甘伯采夫冰下山脉探测;4、举办和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开展极地研究和考察保障协调与交流;5、参与国际极地考察紧急救援行动等。 [2007-03-01 09:15:11] |
|
|
|
|
|
|
|
|
[陈连增]第四,数据共享和公众宣传计划。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期间产生的科学数据、样品将作为主要成果得到安全保存和共享利用。数据共享计划将完整保存和共享国际极地年产生的数据、样品信息,整合围绕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区域的历史数据和研究成果,以支持持续开展关键区域的学科交叉研究。 [2007-03-01 09:15:46] |
|
|
|
|
|
|
|
|
[陈连增]公众宣传计划主要通过各种传媒,对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活动,组织公众参与活动,培养青少年对极地的兴趣,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和科学素养。我们希望通过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更为丰硕的极地科研成果,推进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对世界极地科学的贡献率。同时,我们希望公众关注南极和北极地区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以及对于地球其他区域的影响,希望年轻一代科学家、人文学者和技术专家积极投身于充满未知的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事业中来。谢谢大家。 [2007-03-01 09:16:07] |
|
|
|
|
|
|
|
|
[张登义]让我们欢迎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代表、挪威王国驻华大使赫图安先生致辞。 [2007-03-01 09:16:26] |
|
|
|
|
|
|
|
|
[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代表、挪威王国驻华大使赫图安]作为挪威的代表,非常高兴在北京参加这个启动仪式。中国现在越来越多地积极参与南北极的科学考察,有着雄心壮志,挪威期待利用这一机会与中国在各方面加强合作。挪威是唯一在北极地区拥有领土和进行管理的国家,斯瓦尔巴群岛位于挪威大陆与北极点之间,有60多个关于北极的科学研究项目在此展开。挪威有从事极地探险和考察的光荣传统,中国于2004年在斯瓦尔巴的新奥尔松地区建立了黄河站,分享了这一地区为科考带来的便利。挪威政府非常重视国际极地年活动,为此投入了4000万欧元的资金,是北极地区资金投入最多的国家。 [2007-03-01 09:17:16] |
|
|
|
|
|
|
|
|
[赫图安]挪威有200多个国际研究项目将在IPY期间实施,主要在物理学和生物学。我们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准备在IPY中扮演重要角色,挪威在南极的考察站也将为IPY做出贡献。作为2006—2008北极理事会的主席国,挪威认为,挪威优先考虑气候变化议题,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北极理事会最重要的宗旨,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期待中国不久就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最后预祝IPY中国行动取得成功。 [2007-03-01 09:25:59] |
|
|
|
|
|
|
|
|
[张登义]感谢赫图安先生对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以及海洋局多家参与的中国极地活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欢迎《南极条约》协商国驻华使馆代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先生致辞。 [2007-03-01 09:28:16] |
|
|
|
|
|
|
|
|
[《南极条约》协商国驻华使馆代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我感到非常高兴能在今天我们庆祝2007—2009国际极地年启动仪式的这个吉时说上几句。 [2007-03-01 09:29:56] |
|
|
|
|
|
|
|
|
[芮捷锐]这一主要的科学努力聚焦于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并且是同类活动的第四次,即续接1882—1883、1932—1933和1957—1958年曾经开展过的工作。 2007—2009国际极地年的规模令人印象深刻。它包含两个整年度的循环,将展开超过200个科学项目的研究,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上千科学家和支撑人员参与。 [2007-03-01 09:30:22] |
|
|
|
|
|
|
|
|
[芮捷锐]接下来的24个月里世界的注意力将牢牢锁定在北极和南极。国际极地年正巧与1957—1958国际地球物理年的50周年纪念同时举行。这是一个预兆,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他们能够从南极地区的和平合作和共同的科学研究中获益良多。1959年12月1日,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12个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有科学家在南极从事研究的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其后这些国家接着进行了商议。 [2007-03-01 09:30:59] |
|
|
|
|
|
|
|
|
[芮捷锐]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然后有33个国家加入进来,所以到现在有46个成员国,其中的28个国家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包括中国和澳大利亚。协商国有权参与针对这片大陆的政策制订。条约确保南极之能用于和平目的,各国可以在南极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相互合作。南极所有地区包括各国考察站和考察设施都必须对视察开放。条约同时将潜在的领土争端搁置起来。续补《南极条约》的是一个协定的体系,旨在确认南极的环境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和南极海豹种类的保护。 [2007-03-01 09:31:16] |
|
|
|
|
|
|
|
|
[芮捷锐]《南极条约》体系建立在我们过去科学和政治合作的基础上,2007—2009国际极地年很可以揭开一个全球合作的新时代。 国际极地年正值全球气候变化热议之时。科学研究表明极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关键所在,同时这些区域对气候变化也是敏感的。在南半球,南极的寒冷,包括每年封围南极大陆的海冰,驱动了地区性的气候和海洋学的进程,我的国家作为南极的一个近邻也在其中。近来的研究和模型显示南极冬季海冰的范围正在减退,冬季海冰存续的天数也在减少,这对健康的南极生态系统和大洋环流有着深远的影响。 [2007-03-01 09:31:59] |
|
|
|
|
|
|
|
|
[芮捷锐]南大洋的这些进程驱动了世界巨型大洋环流系统的“传送带”。它们结合了低温、冰型和冰型导致的较高盐度海水。南极的任何变暖将影响“传送带”在全球带动水流和水流中热量的方式。环境的变化即使在南极地区也越发明显。海冰在范围和天数上的减少已经被与南极磷虾数量的减少联系起来,南极磷虾在冬季是依靠食用海冰表层下的藻类来存活的。任何南极磷虾在数量上的持续变化自然也会对图标上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状态发生影响,例如企鹅、鲸鱼和海豹等,它们都以这些小甲壳类生物为食。南极气候变化将是国际极地年科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2007-03-01 09:32:30] |
|
|
|
|
|
|
|
|
[芮捷锐]与中国一道,澳大利亚期待为标志国际极地年的大型科学项目做出重要贡献。我的国家引导着一系列的国际科学项目。特点性的研究将是“南极海洋生命普查”。这将是曾在南极开展过的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目前已有来自南极国家的14条船承诺参加,其他的国家也期待参与。他们都将在南极水域和海床采样,遵从一套通用的采样协定和方法。采集的数据将能用来比较以绘制出一副南极海洋环境的全景图。重要的是,该项目将提供一种新的、灵活的基准,可以用来估量南大洋的未来变化。 [2007-03-01 09:32:55] |
|
|
|
|
|
|
|
|
[芮捷锐]澳大利亚正通过“南极和南大洋的气候”项目和海洋学的现场合作整理出一个南大洋物理环境的环极快照。近期的工作显示南极深水的变化频率比预想的要大。由澳大利亚主导的国际极地年项目将提升我们对南大洋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角色的理解。 在“南极的外来物种”项目下,澳大利亚将领导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来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外来生物的引入和确立的影响。气候变化能戏剧性地增强无意中引入亚南极地区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无脊椎动物、种子和孢子的生存力。 [2007-03-01 09:33:21] |
|
|
|
|
|
|
|
|
[芮捷锐]我们还将通过“把住极区的脉搏”项目研究人类健康议题。这一国际合作研究将注重在极区的人类健康和安宁,并调查生活在冬季极夜环境和长期隔绝状态中的影响。 其它由澳大利亚科学家主导的研究将探求太阳辐射在我们的天气和气候中所扮演角色的可变性。我们将试图理解甘伯采夫山脉的地质演变,这个东南极的山脉下埋藏着数以千计的冰块,我们将测量出这些海冰的厚度和范围。由多所对南极科研和政策感兴趣的大学组建的一个国际南极研究所已经形成,它将作为一个不同种类的国际极地年活动。这个研究所建立在塔斯马尼亚大学,将利用国际极地年期间对南极的关注为这一颇具胆识的国际教育动议注入生机。 [2007-03-01 09:33:44] |
|
|
|
|
|
|
|
|
[芮捷锐]除了这些澳大利亚扮演领导角色的活动外,澳大利亚科学家还将参与46个由其他国家科学家领导的国际极地年项目。澳大利亚与中国在南极是近邻,中国的中山站位于我们戴维斯站西边几公里处。我们在南极分享后勤支撑并有着较长历史的科学协作。我们的合作通过四个备忘录可以得到阐明,内容包括:1、科考数据的处理;2、气候科学方面的合作;3、在中国中山站的测磁学合作研究;4、冰芯的协同分析。 [2007-03-01 09:34:28] |
|
|
|
|
|
|
|
|
[芮捷锐]这些都是正在展开的协作,都将为国际极地年的研究目标作为贡献。国际极地年的成果将为未来数十年长期的国际研究协作定形。如果我们希望理解今天和未来气候变化的性质和速率,则更好地理解目前地球气候和大气的演变至为关键。极区是我们监控气候的早期报警系统,我们将因为对它们做了细致研究而获益。 [2007-03-01 09:34:47] |
|
|
|
|
|
|
|
|
[芮捷锐]结束我的讲话时,我提醒大家,在南极有澳大利亚人,有中国人。夏天已近尾声,我们的考察队员将要开始在南极度过冬天,远离它们的家人和朋友。我们祝愿他们在准备国际极地年的时候在南极度过一个安全和成功的季节! [2007-03-01 09:35:11] |
|
|
|
|
|
|
|
|
[张登义]衷心感谢两位大使先生的致词,同时也感谢出席今天启动仪式的有关国家驻华使馆的各位代表。 下面请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同志代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成员单位致辞。 [2007-03-01 09:35:33] |
|
|
|
|
|
|
|
|
[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发起的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今天正式开始,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也在今天正式启动,我谨代表中国外交部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2007-03-01 09:36:15] |
|
|
|
|
|
|
|
|
[李辉]南北两极是世界上的特殊地区,大量科学发现证明,极地与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未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息息相关,是开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国际极地年活动历史上已经开展了3次,每一次都使人类对南北两极和地球系统的认知有了跨越式发展。国际极地年倡导的合作精神为人类保护与和平利用南北两极树立了典范。第3次国际极地年直接促成了1959年《南极条约》的签订,奠定了人类和平利用南极的国际法律框架,确立了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非军事化和科学考察自由的法律地位。今天开始的第4次国际极地年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极地考察合作行动,必将取得丰硕的科学成果,谱写出人类极地考察与和平利用的新篇章。 [2007-03-01 09:36:33] |
|
|
|
|
|
|
|
|
[李辉]中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已有二十多年。中国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南极建有“长城”和“中山”两个科学考察站,成功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中国在北极建有“黄河”科学考察站,成功组织了2次北极科学考察,举办了2005年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并正式加入了北极科学委员会,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活动是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极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极地生态环境和养护极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和平利用极地,造福世界人民。中国希望在这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中,加强与有关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活动。中国将一如既往坚持“和平、合作、互助、共赢”的极地活动原则,为探索极地、认知极地,保护和利用极地做出贡献。 [2007-03-01 09:37:07] |
|
|
|
|
|
|
|
|
[李辉]最后,祝愿国际极地年及其中国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2007-03-01 09:37:33] |
|
|
|
|
|
|
|
|
[张登义]现在请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单位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同志致词。 [2007-03-01 09:37:50] |
|
|
|
|
|
|
|
|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尊敬的曾培炎副总理,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国际极地事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也标志着具有重大意义的第四个国际极地年活动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拉开了帷幕。在此,我代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组织承办单位——国家海洋局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祝愿国际极地年及其中国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并取得圆满成功!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类对南北两极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而国际极地年活动更是开创了国际科技大协作的先河,使得众多国家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段里,对南北极地区进行大范围、多学科、高水平、系统化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随着人们对南极、北极地区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两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已被大家所公认。从此,地球的两极不再显得那么神秘,它们离我们也不再显得那么遥远,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我们现在生活环境的变迁显得更加息息相关。 [2007-03-01 09:38:25] |
|
|
|
|
|
|
|
|
[孙志辉]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人类对南北两极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而国际极地年活动更是开创了国际科技大协作的先河,使得众多国家的科技工作者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段里,对南北极地区进行大范围、多学科、高水平、系统化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随着人们对南极、北极地区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两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已被大家所公认。从此,地球的两极不再显得那么神秘,它们离我们也不再显得那么遥远,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我们现在生活环境的变迁显得更加息息相关。 [2007-03-01 09:38:57] |
|
|
|
|
|
|
|
|
[孙志辉]伴随着历次国际极地年活动的开展,众多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北极地区相继建立,人类得以不间断地对两极地区持续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观测与监测工作,并且逐渐认识到该地区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宝贵的科学资源,它们都将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发挥着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地域广阔的南北极地区的全面探索与了解,仅靠少数国家的参与和有限的人力、资金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极地科学考察研究领域,广泛开展国际大协作依然显得十分重要,十分紧迫。 [2007-03-01 09:39:21] |
|
|
|
|
|
|
|
|
[孙志辉]令人欣喜的是,此次国际极地年计划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得到了各相关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预示着本次国际极地年行动必将产生超过以往历次国际极地年的影响力,也必将会在极地考察研究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2007-03-01 09:39:34] |
|
|
|
|
|
|
|
|
[孙志辉]我国是一个气候系统复杂多变的北半球国家。南北两极特别是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宁。有鉴于此,我国党和政府对极地考察事业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全方位的支持,社会各界和公众兴起的"极地热"历经数十年而不减。尽管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参加前三次国际极地年活动,但是自开展极地考察20多年来,在数千名科考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极地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依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为我国全面参与此次国际极地年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03-01 09:39:52] |
|
|
|
|
|
|
|
|
[孙志辉]我国先后建立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三个科学考察站,并拥有2万吨级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一船三站"的南北极科学考察工作格局已经形成。 [2007-03-01 09:41:05] |
|
|
|
|
|
|
|
|
[孙志辉]我国成功地组织实施了23次南极考察,两次北冰洋地区科学考察和3次北极科学考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极地科学考察经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数据和研究成果。特别是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内陆冰盖考察队,成功地实现了从地面到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区域,创造了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的一个奇迹。 [2007-03-01 09:41:16] |
|
|
|
|
|
|
|
|
[孙志辉]我国极地考察的能力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培养锻炼成长起一支年轻的、有较高知识层次的、稳定的极地科学考察研究队伍。与此同时,极地考察研究的后勤保障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03-01 09:41:54] |
|
|
|
|
|
|
|
|
[孙志辉]我国通过广泛参与国际极地事务,积极开展极地科学考察领域多方面的双边与多边国际合作,同许多早期开展极地考察的国家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在国际极地年期间实施国际合作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20多年来的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始终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通过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广大社会公众,对极地科学考察工作有了深入地了解,同时也激发起众多年轻人参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的巨大热情,这是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长盛不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 [2007-03-01 09:42:26] |
|
|
|
|
|
|
|
|
[孙志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极地工作者由衷地期望以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为契机,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深入系统的科学考察研究,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争取获得更多珍贵的资料、数据和样本,通过实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促进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取得新的成果,跨上新的台阶。 [2007-03-01 09:43:53] |
|
|
|
|
|
|
|
|
[孙志辉]国家海洋局作为我国极地考察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认真组织实施好我国的国际极地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的基础平台作用,努力实现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与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谢谢大家! [2007-03-01 09:44:13] |
|
|
|
|
|
|
|
|
[张登义]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讲话,并向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授旗。 [2007-03-01 09:45:09] |
|
|
|
|
|
|
|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我很高兴前来参加“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被誉为是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对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的全面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2007-03-01 09:47:01] |
|
|
|
|
|
|
|
|
[曾培炎]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全球科学家联合组织过三次国际极地年活动。1882年第一个国际极地年,开创了国际科学界大协作的先例;1932年第二个国际极地年,在南北两极建立了常年观测站和内陆考察站;1957年第三个国际极地年促成了《南极条约》的签订。这些活动加深了人类对南北极及地球系统的认识,推动了国际极地科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今年,正值第三个国际极地年暨地球物理年50周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发起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这对于深入开展极地科学前沿研究,宣传地球科学知识,培育极地科研人才,提高人类应对气候、海洋和陆地等环境变化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03-01 09:47:23] |
|
|
|
|
|
|
|
|
[曾培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南极科考站。20年来,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加快发展,与国际相关领域合作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已成功组织了23次南极科学考察、两次北极科学考察,并在北极“黄河”站开展了3个年度的科学考察,初步建立了极地科学考察体系,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和样本,形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极地工作队伍。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极地考察能力,认真搞好南极内陆考察站的研究论证,继续开展极地科考活动。 [2007-03-01 09:48:26] |
|
|
|
|
|
|
|
|
[曾培炎]中国作为极地考察参与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响应第四次国际极地年计划,认真制定中国行动方案。在国际极地年期间,我们将专门执行一批特定的科考任务,广泛开展公众参与和宣传活动,大力支持国际合作计划的执行以及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必将取得丰硕成果,在极地科考领域,谱写一曲人类和平、合作、友好发展的新乐章。 [2007-03-01 09:49:57] |
|
|
|
|
|
|
|
|
[曾培炎]现在,我宣布:“2007至2008年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 [2007-03-01 09:50:19] |
|
|
|
|
|
|
|
|
[张登义]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曾培炎副总理出席今天的启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7-03-01 09:51:19] |
|
|
|
|
|
|
|
|
[张登义]培炎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国际极地年活动的高度重视,对我国国际极地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委员会将认真贯彻培炎副总理的讲话精神,抓住机遇,开拓进取,齐心协力,组织实施好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以“认知极地,造福人类”为宗旨,开创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研究的新局面,为人类和平利用极地做出新贡献。 [2007-03-01 09:51:38] |
|
|
|
|
|
|
|
|
[张登义]现在我宣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圆满结束。谢谢大家。 [2007-03-01 09:52:0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