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星期四)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北京市科委、北京奥组委负责同志介绍科技奥运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工商报记者]万部长,正在珠峰进行的奥运圣火传递和通信保障都采用了哪些先进的技术?
[科技部部长 万钢]今天我们看到珠峰圣火的传递,画面确实很清晰,整个场面都比较完整,应该说这是因为我们媒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朋友们做了大量工作。据我所知,整个通信的保障,从5000多米的大本营到7000多米高的地段,都有这样的移动通讯基站,杨部长和马主任最近去过一次珠峰,知道一些具体的情况,我听说移动站本来设在6000多米的,但是他们移到了7000多米。
[北京奥组委技术部部长 杨义春]珠峰圣火传递要到达8000多米的高度,能清晰地把图像传到这里来,应该说是很多科技人员,包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中国网通、中国移动长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通过成熟可靠的卫星通信技术,来实现这个传递。这样清晰的画面传向世界,蕴含了很多科技工作者、很多合作伙伴员工的艰辛努力,我们向他们表示感谢。
[北京市科委主任 马林]奥运火炬在珠峰这样的高度燃烧,技术上是有很多困难的。刚才杨部长介绍了,从传递的过程,怎么样让观众看到,人们做了很多工作。火炬燃烧本身的技术问题,在2005年的时候就提出了7大类22项要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承担了这个任务,已经连续三次在珠峰地区进行试验。大家今天看到的火炬燃烧的情况是非常振奋人心的,火炬燃烧的质量是非常好的。所谓的7大类22项,实际上主要是解决在低压、低温、高风速、缺氧的状态下,以及在这样高的海拔高度上,如何使得操作更简便。对这样的一些问题,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包括从实验室到珠峰营地,每一次试验都有捷报传来,水平不断提高。正是有这些努力,才有今天大家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科技部部长 万钢]其实大家看到的最关键的一点是第一个点燃的引火器,那个引火器在零下40度、0.3个大气压的条件下,还能抵御12级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