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星期四)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科技部部长万钢和北京市科委、北京奥组委负责同志介绍科技奥运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万部长,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科技奥运的理念,到科技奥运的实践,应该说为百年奥运做出了中国人的贡献。请您对奥运科技的内涵和目标,及其对后奥运时期中国科技的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做一下介绍。谢谢!
[科技部部长 万钢]科技奥运当时确定了六大具体目标,第一是奥林匹克中心区实现“零排放”,中心区周边地区和交通优先路线上实现低排放。第二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在奥运场馆采暖制冷方面使用比例达到26%以上。第三是在奥运会主要的场馆和设施中大面积使用半导体照明,节能达到60%到70%。第四是水资源综合利用,奥运会场区、中心区雨洪利用要达到80%,奥运馆内的中水回用达到100%。第五是智能交通和诱导,诱导率达到80%以上,平均时速要达到奥林匹克交通优先运行的车辆的平均时速不低于60公里,以及对5000辆奥运车辆的监控和服务。第六是实现信息化服务的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4个ANY”。
在奥运会结束以后,这些车辆将进行长期的示范应用,同时要开始更多城市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应用,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熟,得到了国家的认证和产品公告。新能源技术已经分布应用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太阳能硅片的生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国家。
智能交通在我们国家已经有十几个城市开展了这方面的大规模应用,基本上所有的城市都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我说的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技术,特别是在奥运场馆单独区域应用的这些技术,将应用到生活小区的建设当中,为小区节约用水而服务。信息TD-CDMA技术在北京奥运会大范围应用之后,全国也将有十个城市应用。
最近在北京举办的“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召开了一个专题,叫“碳平衡和绿色奥运”,对北京奥运会期间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减排数量进行定量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国际标准测算,北京奥运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运动员等增加的排放数量大概是118万吨。“绿色奥运”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科技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包括对车辆的控制等等措施,可以减少排放100到129万吨,能够使排放达到基本平衡。
为什么要进行北京“碳平衡”的研究呢,“碳平衡”研究是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决心,并做出了大量的努力,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中国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