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于2008年5月25日(星期日)下午4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介绍防范次生灾害和水利抗震救灾情况,并答记者问。
[凤凰卫视记者]请问有关堰塞湖和水电站的问题。之前我们采访过一些专家,他们表示无论是堰塞湖的溃决还是水电站水坝的溃决都可能是多米诺骨牌的效应,所以可能险情不只是其中的某一个,而是一连串的反应。不知道是不是如此?另外请问人员的转移是考虑全部转移,还是对一些特别的、重点的地段转移人群,除了地震受损严重或者消失的村镇以外,有没有可能地震受害不大,因为溃坝影响而转移。第三个问题,西南是我国的水电基地,我们制定了很长远的水电站规划,受这次地震的影响,这些规划会不会有一些调整?
[鄂竟平]就全国的抗震救灾工作而言,防御次生灾害是一个重点。对于防御次生灾害来讲,堰塞湖是一个难点。难在堰塞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堰塞湖的形成还是最后堰塞湖的溃决,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例如,堰塞湖的形成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它形成的地点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次地质的滑坡、泥石流的地点,大家很难事先掌握。另外多在高山里面,勘察也很困难。堰塞湖溃决判断上也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它什么时候溃决,和堰体的结构和它的材质构成有关系,同时还和湖内的水位有关系。堰塞湖有一两天内溃决的,也有几天、十几天以后溃决的,也有一年以后溃决的,还有堰塞湖几十年以后还没有溃决的。
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因此堰塞湖的防御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对于堰塞湖的防御是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应急性的采取了一些处置措施。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1.对发现的堰塞湖进行了勘察,我们动员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直升飞机,有的是徒步到堰塞湖堰体上进行实地勘察,对它的几何尺寸、构造、蓄水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勘察。2.在勘察的基础上对堰塞湖实施了监测预警,在堰塞湖堰体的附近设置了警戒点,对堰塞湖进行24小时监测。监测的目的就是一旦发现有威胁,就赶快通知下游受威胁地区的人员转移。3.制定下游受威胁地区人员转移预案。划定受影响的范围,制定了有关预案,有些地区已经实施了人员转移。现在,我们正在做第二阶段的工作,想从根本上解除堰塞湖的威胁。
这个阶段我们准备做两件事,第一,把初步勘察资料,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各个堰塞湖的风险评估成果。同时也对各个堰塞湖是否会出险,以什么样的方式出险,进行分析研究和制定方案。第二,抽调一些施工队伍,包括请部队、武警支援,对有条件实施人工除险的堰塞湖进行大范围的除险。
关于你提到的人员转移的问题。我们是根据堰塞湖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了下游地区人员的转移预案。目前已经有19处堰塞湖制定了下游受威胁地区人员转移预案。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堰塞湖的风险评估的新成果继续实施受威胁地区的人员转移。关于水电站建设的有关情况,请刘宁总工程师回答。